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迎來了建所60周年華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是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研究的排頭兵,在中國海水養殖的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中國海洋經濟的強大和使漁業生產成為農業的支柱產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開展的一系列海帶育苗與養殖技術研究,不僅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藻養殖國,為國家創造了百億元以上的經濟效益,同時對海水養殖業的發展有著劃時代的意義。80年代“對蝦工廠化人工育苗技術”的研究推廣和應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培育人工蝦苗量最多、養殖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國家,養殖對蝦的直接產值累計已超過千億元,被行業人士形象地喻為是繼海帶、紫菜后的第二次海水養殖浪潮。進入90年代,大菱鲆的成功引進和工廠化育苗的巨大成功在中國沿海掀起了又一養殖浪潮,每年直接經濟效益40億元,使沿海漁民快速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針對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黃海所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投入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承擔了近百項國家科技攻關、國家863、國家專項等科研任務,把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推動我國海洋漁業的發展和壯大我國的海洋經濟譜寫了輝煌的篇章。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鳀魚資源、漁場調查及鳀魚變水層拖網捕撈技術的研究”探明了我國沿海尚未開發的中上層漁業資源——鳀魚的數量,為海洋漁業找到了新的捕撈對象,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海洋漁業的發展,還帶動了我國魚油、魚粉等加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渤海漁業增養殖技術研究”,注重漁業資源的生態學基礎研究與技術配套,取得的成果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和顯著的經濟、生態效益。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海灣系統養殖容量和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研究”,為我國海水養殖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適用的理論與技術,解決了我國海水養殖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超量養殖和缺乏相關技術支撐的問題。2006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魚類種質低溫冷凍保存技術的建立與應用”研究,為我國魚類遺傳改良、物種保護和魚類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今年“中國對蝦‘黃海一號’新品種及其健康養殖技術體系”研究將對中國對蝦養殖的再次崛起帶來希望。
黃海水產研究所在注重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并使其成為產業的同時,今年投巨資建造了“創新科技大樓”,鼓勵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發展方面的研究,現已形成了一些新的學科增長點,如: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海洋生物酶試驗室、產品研發基地和產業化示范工程。由于海洋生物酶在醫藥、食品與飼料、水產加工等行業,在日化、洗滌、紡織、皮革等行業有廣泛的應用,所以其發展前景廣闊,潛在的經濟效益不可估量。他們將繼續圍繞“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研究”這一中心任務,面向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躋身國際前沿研究領域,造福人類。在“藍色世紀”里,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捕產品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