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13年廣東恒興飼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在福州連江籌建珊瑚飼料有限公司,專業生產大黃魚配合飼料。消息看似普通,但它卻在傳遞著微妙的信息——福建大黃魚產業的崛起,從早前當地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重視,到漸漸得到集團企業的青睞。
容量超20萬噸
自1993年福建寧德市水產技術站在三都澳的大黃魚養殖示范基地成功繁育大黃魚之后,福建大黃魚養殖業發展至今,已形成從苗種繁育、孵化、標粗、成品魚、飼料到銷售各個環節非常健全的產業鏈,大黃魚也成為福建繼對蝦后的另一個規;B殖品種,并打造出“寧德大黃魚”這一地理標志產品,在我國大黃魚產業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目前,福建大黃魚養殖主要集中在蕉城區、霞浦縣、福安市和福鼎市,其中80%產自蕉城區和霞浦縣。根據2013年福建統計年鑒數據顯示,福建大黃魚產量從2000年的4.8萬噸到2012年增加到8.7萬噸,有業者認為2013年的實際產量已達15萬噸。與幾年前瘋狂擴張不同,這兩年經過產業的洗牌,淘汰了一批投機養殖戶后,目前福建大黃魚養殖已趨于理性,基本能通過投苗量來對未來商品魚價格做出大體預判。
大黃魚,這個高度集中的規;B殖品種,而當下大黃魚飼料整體銷量不到4萬噸。若全程投喂飼料,按照目前飼料系數換算,預計未來需要的大黃魚配合飼料將超過20萬噸,這對于飼料廠家來說,無疑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使用率約3成
由于餌料成本占養殖總成本的60-70%,養殖戶日常除了關注病害方面的問題,對配合飼料的使用情況也尤為重視。有資料顯示,最早的大黃魚配合飼料出現在2000年,那年的5月17日至7月5日,張蕉南和陳金翠在福建霞浦海區進行大黃魚配合飼料試驗,但由于當時使用效果不理想,飼料普及率較低。隨著飼企生產技術的創新以及市場對配合飼料的認可,目前幾乎每個大黃魚養殖戶都有使用配合飼料,其平均使用率約占養殖過程中餌料使用量的30%。
據寧德市大黃魚養殖協會會長楊業平介紹,大黃魚養殖周期中,餌料的使用通常采用干鮮搭配:一般高溫期多用配合料,低溫期多用冰鮮料。除了休漁期和高溫期是大黃魚配合飼料使用的高峰期,其余時間以冰鮮雜魚為主。如此操作,不僅能降低成本,還可以改良魚的體形、體色與風味等,同時,大黃魚的養殖成活率和抗病能力也有所提高。
福建大黃魚飼料市場品牌林立,不同飼料廠家間的價格、質量和檔次各異。當前福建寧德地區市場占有率較大的飼料企業有天馬、農好、海大、海馬等。福建天馬是當地老牌企業,市場占有率目前第一,約有1萬噸;上海農好通過良好的產品品質及靈活的營銷政策,僅用了一年多時間便獲得在福建銷售大黃魚配合飼料量第二的好成績;而剛試水大黃魚料的恒興,盡管在去年才銷售不到400噸料,但由于其不錯的實驗效果及口碑也吸引了不少養殖戶關注,據悉今年前4個月的銷量已達600噸。
發展方向
雖然大黃魚配合飼料基本滿足該魚的營養需求,但更多的養殖戶反映,在大黃魚長膘季節,使用冰鮮雜魚比使用飼料的長勢好;另一方面,一些高蛋白、高營養的大黃魚配合飼料價格不低,養殖戶難以承擔。目前,配合飼料還是難以取代冰鮮雜魚作為主要餌料的地位。
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大黃魚之父”劉家富認為大黃魚蛋白質營養需求研究是開發其優質配合飼料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飼料企業需優化配合飼料,加大研發力度,確定好大黃魚不同時期的營養水平。通過對比5個受大眾歡迎的大黃魚配合飼料品牌在不同時期的蛋白質含量,不難發現各主流品牌各階段的蛋白質含量相差無幾,但幼魚期蛋白含量相對較高。
其次,由于野生大黃魚與養殖大黃魚價格差距懸殊,研發仿生態大黃魚風味的飼料也是業者的努力方向之一!洞簏S魚配合飼料》國家標準制定單位——廣東恒興飼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著手研究通過飼料養殖出接近天然風味的大黃魚。
在市場競爭上,有業內人士認為,飼料企業需要確定好自身市場定位。由于目前大黃魚配合飼料分低、中、高檔料,價格定位在0.8-1.8萬元/噸不等,對于選擇做高檔料的飼料企業而言,因其原材料選擇面廣,在保證質量好的前提下,還要考慮到養殖效果等綜合因素,這樣才能確保其高檔料在市場占一席之地。
同時,不少業者希望飼企的專業技術人員應做好市場服務跟蹤,及時獲得準確的飼料養殖效果數據,只有配合飼料的質量和效果穩定了,養殖戶才有信心利用配合飼料養好大黃魚。
致謝:本文數據由福州市珊瑚飼料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鄭躍鵬、福建天馬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梁安偉、寧德市大黃魚養殖協會會長楊業平以及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大黃魚之父”劉家富老師等提供,特此致謝!
我國大黃魚產業的發展
1985年前以捕撈為主
我國沿海大黃魚分3個地理種群:分布在黃海南部至東海中部(福建崳山以北)的岱衢族;分布在福建崳山以南至珠江口以東的閩粵東族;分布在珠江口以西至瓊州海峽的硇洲族。當時捕撈大黃魚產量以浙江最高、福建次之、廣東位居第三,其中以浙江舟山、福建閩東、廣東南澳漁場最為著名。捕撈頂峰年份在1974年,東海區的年捕撈量達20萬噸。
1985年至今大黃魚養殖產業發展歷程
“六·五”后期(1985年)的人工育苗初試成功;
“七·五”期間的人工繁殖與批量育苗技術攻關階段;
“八·五”期間的規;B殖技術研究階段;
“九·五”期間的大黃魚養殖產業化階段;
“十·五”期間(2001年至今)開始的大黃魚養殖產業技術提升階段。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