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沒有人見過黃沙水產市場安靜下來的模樣。白天,車流不息;越夜,越喧囂。這是它不同于別處的地方。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永遠是這般繁忙。
從高空俯瞰,珠江西航道沿岸這塊4萬平方米的四邊形地塊,東面和北面被高樓夾裹,南面與沙面島隔沙基涌相望,擁有近3 0 0米珠江岸線。如果它不是一處市場旺地,也會是一處風景勝地。
與廣州其他批發市場一樣,這里自然生長而成。因城市中心區擴張,面臨不得不搬的命運。20歲的黃沙水產市場將去向何處?搬遷之后,新市場能否延續黃沙的繁盛?這些至今仍是未知數?梢灶A見的是,依水產而生的產業鏈條,養活了近10萬人,這些個體的命運,或將就此發生改變。
日
貨來貨往
時間是最大的敵人
早上6時,市內到達黃沙水產市場的餐飲取貨車增多。天河區天鮮閣海鮮酒樓魚池主管李文啟找到一處停車位!暗--倒--好!”停車場保安指揮聲戛然而止。
陽光從白鵝潭投射而來,珠江水面波光粼粼,岸邊的黃沙水產市場,迎來了神清氣爽的早晨。有人結束了夜間工作,從叢桂路趕往黃沙碼頭,乘船回家;也有人剛剛啟動一天的忙碌,蹚著叢桂路和西豬欄路的污水回檔口。
黃沙水產市場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樣:濕漉漉的地面,空氣里夾雜著腥臭味,拉手推車的工人邁著大步走路。不寬敞的馬路被行人和拉貨的車輛阻塞,于是傳來喊聲,“讓一讓,讓一讓!
沿路的檔口里,層層疊疊的大玻璃缸,盛滿海水或自來水,用水泵維持水體循環,水產動物們在水中游弋,門口堆放著白色泡沫箱。工人們穿黑色雨鞋,踢開滿地的水,往泡沫箱里裝貨,打包。黃色膠帶撕得咔嚓作響。
市場二街的四姐水產檔,李文啟鋪開今天的3張拿貨清單:元貝5斤,花甲10斤,羅氏蝦8斤,水蚌10斤,鱷魚8斤,水魚10斤……檔口的工人們忙開了,肥佬和阿斌分頭準備元貝、水魚等,“光頭佬”負責殺鱷魚。
水產檔的水池里,被黑色膠帶封住嘴的鱷魚,層層疊疊躺在里面。最上層的一條,突然把長嘴擱到水池邊,試圖“越獄”,努力攀爬半分鐘仍未成功,它的頭徐徐掉下水池!肮忸^佬”從水池里拎起這條鱷魚的尾巴,放在地上,朝它的脖子揮刀砍去,鱷魚不再動彈,鮮血流了一地。3分鐘后,這條鱷魚變成了鱷魚肉,“光頭佬”稱了8斤,用塑料袋裝好,遞給阿斌打包。
迅速地備貨、裝貨和運貨,是工人們每天要重復完成上百遍的工作。對鮮活水產來說,時間是最大的敵人。每天,超過四百噸水產品被送到這里,在最短時間運往全國各地。這里的檔口日夜營業,夜不閉戶,從不設門!拔覀兪24小時供應,別說停一個小時了,一分鐘都不行!秉S沙水產市場副場長林良智說。
夜
即食海鮮
帶旺水產零售檔
來自中山、珠海和深圳等地前來拉貨的卡車,在深夜魚貫進入市場。
廣州市區對大型貨車限行,這些遠道而來的貨車,只允許在晚上10時后至早上7時前上路。市場的停車場遠不夠用,黃沙大道邊偷囊渙锘醭擔踩喚教醭檔賴背閃頌烊煌3黨 ?/p>
叢桂路是卸貨的常用場地。11時,叢桂路北側路邊,一輛滿載九節蝦的卡車停下。車廂門打開,兩個工人跳上去,抬出一只藍色大桶,底下的工人用另外一只桶接住,海水連同蝦傾瀉而出。被海水打濕的馬路,在路燈映照下泛著黃色的光。光亮里,手推車聲、攬客聲此起彼伏。市民絡繹不絕地進入市場,目的地是金沙港酒樓、鵝潭一號、金鮑、盛港灣、廣納酒樓、海珍坊和通達酒樓7家海鮮酒樓。
依托于水產市場,“樓下買海鮮,樓上深加工”的即食模式令黃沙聲名在外。在西豬欄路的零售檔,買三五只瀨尿蝦,一兩斤元貝、花蟹和海魚,帶到海鮮酒樓付費加工,就著白鵝潭的夜色和珠江生啤,一頓生猛的海鮮宴就此成行。
11時20分,錦澳水產迎來了這天的午夜生意。阿弟把手里的煙頭用力擲在地上,踩了一腳,迎上去,“靚女,想要些什么?”陳太太伸出手指了指。阿弟縱身一躍,熟練地爬上玻璃缸,用網兜舀了一兜本地瀨尿蝦,給她辨認成色。陳太太經常光顧水產市場,顯得很有經驗!鞍阉疄r干呀,死的也要挑出來……那條太小了,不要……花螺太大粒不好吃,肉不嫩”,她嘴里一直沒有停歇。挑了近兩斤瀨尿蝦,1斤多花螺和一只兩斤多重的象拔蚌。
“478塊!薄皠偛皇钦f花螺45塊一斤嗎?而且你袋子也有重量的,400塊啦。”“這肯定不行,420給你,最低!边價未果,她的先生付好賬,離開。
黃沙水產市場約600家檔口,大約有1成像阿弟一樣經營零售。晚上,這些零售的海鮮,主要供給市場的酒樓,光顧者除本地人外,也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來!叭帐澈ur三五斤,不辭長做廣州人”,初中未畢業的男孩,自己改編了宋代文人蘇軾的絕句。
人
市場搬遷
10萬人命運難卜
市場的檔主和工人,大部分來自粵東粵西地區,操著各種口音的粵語。他們大多跟著老鄉、親戚等來此做生意,有些定居下來,在荔灣買了房。
26歲的茂名人阿弟住在多寶路。他和一幫朋友租用此處檔口用作零售,日夜經營,已有5年。在這期間,他成了家,有了兩個女兒。
檔主陳麗娟則到這里剛好20年。1994年,廣州港將旗下新豐港一個荒廢碼頭,改造成廣州第一間水產專業市場,在海印南等地“天光墟”擺賣的檔主,紛紛搬進了倉庫改造的水產檔口。陳麗娟從高州來到黃沙,在姐姐的檔口打工。兩年后,她自立門戶,開了一家水產檔口。
開檔之初,她獨自一人蹬著三輪車,到清平、新豐港等卸貨點,將水產運回檔口。陳麗娟見證了黃沙水產市場的成長。她的檔口也從簡易棚仔檔,搬進了水產大樓。如今,她在市場拿了3個批發檔口,并在一家海鮮酒樓擁有股份。
閑下來,大家聊到討論市場搬遷的話題。在2009年7月和2013年4月,市場兩度傳出搬遷消息。4年前開張的番禺五湖四海國際水產交易中心,曾一度傳言將“取代黃沙”,不少檔主為找落腳點,在那邊租下檔口。目睹了五湖四海生意冷清的現狀,他們對這一話題噤若寒蟬。
“搬了我們就完了”,阿弟突然收起笑容,一臉嚴肅!包S沙市場的品牌和名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積累起來的,需要很長時間。不能說搬就搬!标慃惥暾f。
在黃沙水產市場,已形成一條成熟的產業鏈。依托鮮活水產的批發、零售、倉儲和餐飲等行業,約10萬人在此就業,他們的命運難卜。在新的規劃方案里,市場預備改造成兩座15層主樓與一座5層裙樓組成的交易中心大樓。集餐飲、旅游、購物、觀光為一體的商貿和娛樂中心,將取代黃沙水產市場。搬遷將成定局。
未來,這里或將依然繁華。繁忙而簡陋的批發市場,終將載入歷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