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西樵養殖戶梁生,塘面4-5畝,于去年5月份投放600尾/斤規格苗18萬尾,目前頭魚5兩左右,據其表示,從今年4月初開始,其魚塘黃顙魚出現爆頭現象。這并不是特例。近日,記者在佛山尋訪首屆廣東黃顙魚養殖爭霸賽養殖戶過程中,發現今年黃顙魚爆頭、爛身病較為普遍。
據了解,黃顙魚爆頭病貫穿其整個養殖周期,全年均有發生,4-5月、9-10月表現最為明顯,對魚苗培育和成魚養殖危害最大。
江門市澳華特種水產飼料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殷猛分析,黃顙魚養殖需要3.0mg/L的底層水溶氧(使草魚浮頭的臨界值),低于0.2mg/L的溶氧就容易發病。在沒有藻類或者缺乏藻類的情況下,水體溶氧要達到3.0mg/L,以1.2-1.5畝/臺塘面的標準配備葉輪增氧機,保證水質干凈可達到要求。
“在養殖過程中投喂量大,魚排泄多,水體容易出現有機質多、濃稠、發黃渾濁,加上藻類少,易缺氧,繼而引發有害菌數量爭氧。”殷猛說,池塘菌群中有害菌多,容易感染細菌。此外魚體長期吃料,飼料中不能除盡的毒素也對魚肝膽腸道等內臟團免疫器官有影響;加上個別養殖戶存亂用藥特別是抗生素等現象也易使肝膽出現問題,最終導致爆頭病的暴發。
“當發現魚身胸鰭翼下有紅點時,應立即對魚塘進行調水,否則,一個星期后,魚就會出現爆頭。”殷猛表示,一發現魚出問題,應立馬處理水質。“尤其在‘開花’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水質的調節。”
“如果水質好,誰都可以養好黃顙魚。”佛山順德區樂從鎮粵海飼料經銷商成玉南也表示,在黃顙魚養殖過程中,水質最為關鍵,他認為,受前期連續雨天影響,缺少陽光,魚塘微生物少,光合作用弱,造成水體混濁,黃顙魚就易出現爆頭、爛身病。
由于黃顙魚是底層魚,眾多業內人士認為在黃顙魚養殖中,塘底是關鍵,處理好了底質,才能對其爆頭病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
對此,殷猛支招,黃顙魚魚塘水質底質處理關鍵點有四:一是凈水、增氧;二是水體底補有益菌,抑制有害菌;三是培育適度藻類,使其形成一定透明度;四是根據存塘合理使用增氧機。
除水質調節外,殷猛也建議要加強改善魚體內部體質。通過內服多維修復肝臟;內服有益菌改善腸道菌群、抑制魚體內有害菌群數量,達成對病害的預防;此外,注意改善飼料,提供易于魚消化和吸收的飼料。
某業內人士表示,長期使用劣質便宜飼料是破壞塘底的其中一個因素。“很多養殖戶小農意識嚴重,貪小便宜使用便宜料,料比高不算,這些吃剩的魚料還易于沉底,長期積累下來,造成塘底富營養化,細菌滋生,破壞塘底。”其表示,在原料不斷走高的當下,飼料生產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廠家唯有在生產過程中偷工減料,才能在盈利的同時,賣出便宜料,這對于養殖戶來說,并不是好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