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3日,煙臺海腸苗繁育成功的消息一經發出,一些喜歡吃海腸的市民樂了,“搞起了養殖,產量多了,價格自然就降下來了。”據了解,市場上6成以上的海鮮都靠養殖供應,捕撈根本無法滿足需求。業內人士指出,過度捕撈海鮮產量一定會越來越少,發展養殖才是以后的方向。
對于海鮮產品,發展養殖意義確實很大。煙臺市水產研究所工作人員表示,近幾年,隨著海水污染嚴重和過度捕撈等原因,大海越來越瘦,海里的漁業資源越來越少,促使部分海鮮價格越來越高,從而驅使一些人加大捕撈力度,形成惡性循環。如此下去,一方面會出現像海腸一樣的天價海鮮,另一方面,一些物種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突破繁育難題,發展養殖產業,才是以后海鮮的發展方向。”
記者從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原始捕撈海鮮根本無法滿足需求,市場上供應的海鮮6成來自養殖,貝類、蝦類等尤為明顯。數據顯示,2013年,全市水產品產量188.8萬噸,海洋捕撈產量僅占71萬噸,其余的114.4萬噸都是海水養殖產量。據了解,煙臺海水養殖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現已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330萬平方米海水魚工廠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