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水產業病害頻發,已經司空見慣,所造成的損失也是“沒有最大,只有更大”,但可悲的是,每到病害蔓延的時候,整個行業充斥的,似乎只有哀嘆和無力。
病害的防治是一個老話題,若論解決之道,實用的技術無疑是首選項,可是我們的技術從哪里來?相信很難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國內有為數眾多的科研院所,有數不清的帶各種頭銜的專家,但這個本應是科研技術最強大的來源,卻顯得力氣不足。以羅非魚鏈球菌病為例,從2009年前后暴發至今,科技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各種課題和資金支持只多不少,但在現實中病情依舊猖獗。
對此有人非常不屑,投入那么多資源和人力,依然不見有效的方法,也有人表示理解, 現在的病害都是綜合性的復雜癥狀,科學研究需要必經的一個過程。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科研領域沒有跟上形勢的變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大部分的科研,偏重理論研究而實踐意義不足,很多的研究成果,往往偏重理論價值,甚至只有資料積累的作用,而無法應用于生產。在今年6月新會舉辦的一場養蝦業論壇上,就有學者提出,我 國對蝦養殖,一個流行病接著一個流行病,這些流行病是我們治好的,還是隨著養殖模式的 改變而消失的?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曾經有一位研究水產品加工的老師說,在學術領域,像水產品加工這樣的生產性學科 “并不吃香”,獲得重要課題的機會很少。也有一位博士出身的科研人員也提出,很多所謂的“創新”,都是為了研究而研究,并沒有多少實踐意義。例如有人發明了菜刀,可以切西瓜,后來的人就用來切黃瓜、切白菜、切冬瓜......而很少人去關注切來干什么用,該怎樣切才最好。產學研幾個領域脫節之嚴重,可見一斑,隨著國家農業產業體系的建立,這種情況 有所改善,但是學術界仍缺乏大的改觀。
病害叢生,帶來的影響必定是廣泛的,飼料企業自不待言,魚蝦難養了,只能減少飼料 用量,如果到了失去信心的地步,后果必定是煎熬的。早年的對蝦白斑病毒重創行業,使對 蝦年產量從20多萬噸巨跌至6萬噸,如果放在現在,必定是一場災難。
是否可以把希望寄托給行業呢?對于藥品企業來說,病害增加的直接效應,就是拉動銷 量,但是一旦病害蔓延并變得難以治愈,藥企面臨的損失同樣不可忽視。而且,眾所周知, 藥物的研發創新是一個艱巨、耗時長的工作,再加上我國行業和市場很不健全,企業行為的研發幾乎無法帶來收益,很多所謂新產品,都是新瓶裝老酒,沒有持久的生命力。
怎樣避免發生病害,是當前行業關注的焦點之一,很多企業也從一線總結出了多種養殖模式。目前主流科研領域還不能和生產完全對接,在這樣的形勢下,這種來自一線的經驗, 不失為最有價值的手段。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無論是什么樣的養殖模式,都離不開清塘、養水、護底,控制合理 養殖量,保持良好水環境等基本理念。其實回想一下,這些基本的措施,甚至在十幾年前的 教科書上,都能夠找到,而往往就是這些不起眼的東西,成為了決定養殖是否成功的關鍵因 素。也難怪有人說,現在養蝦成功的,大多數是兩類人:一是什么都不懂的新人,謹小慎微 按照養殖規范來做,二就是經驗老道、實踐豐富的“土專家”,絕大部分一知半解、只求撞大運的,一般都以失敗收場。
還是那句老話,病害的蔓延,是多年積累的問題的集中體現,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全局 性的改變。既然所有人都不能獨善其身,那么,從自己應有的職責做起,摒棄各種蒙騙、借勢、投機和炒作的想法,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不失為解決行業頑疾的進取之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