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14年7月17日下午,省廳重大科研項目“鱭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研究與示范”階段性總結會在沈陽召開。會議總結了前一段時期的工作,研究分析了當前鱭魚人工繁育的關鍵技術問題,安排部署了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
自3月27日省廳召開項目啟動會以來,項目組按照省海洋與漁業廳副廳長盧江寧提出的多措并舉,盡快實現產業化的要求,采取自主創新與學習借鑒相結合、采苗與購苗相結合,科研院所與養殖企業相結合方法,開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一是組建了課題組,明確了各項目參加單位的任務分工,確定了三個鱭魚人工繁育基地;二是組織制定了鱭魚資源調查的工作方案,研究確定了資源調查方法,同步在遼河、鴨綠江、大洋河流域開展布點調查,初步調查清楚了我省自然鱭魚的資源分布情況;三是盧江寧副廳長帶領專家組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中心進行考察學習,取得了淡水漁業中心的技術支持;四是在大連海洋大學、遼寧省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盤錦市海洋與漁業科學研究所、丹東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盤錦每日集團公司等單位專家和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鱭魚人工授精與孵化技術取得突破,探索了不同環境條件下的育苗方法,先后分三批共孵出鱭魚魚苗近12000尾,為下一步開展鱭魚人工養殖積累了經驗。
為進一步推動鱭魚人工繁育養殖技術研究,盧江寧要求:一是對鱭魚人工授精孵化工作進行歸納總結,系統總結遼寧鱭魚資源調查與保護基本規律,檢測鱭魚產卵地水環境狀況,為做好鱭魚人工養殖研究提供技術支持;二是在丹東地區大洋河流域就近建立鱭魚繁育基地,便于開展鱭魚人工養殖環境適應性研究;三是開展不同水環境下的鱭魚人工育苗、繁育及養殖技術研究;四是實行采捕本地親魚孵化育苗與外地買卵買苗買種魚相結合的辦法,盡快解決養殖苗種問題,研究制定適合我省的鱭魚人工養殖技術規程。五是繼續加強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交流與合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