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目前,臺灣泥鰍在廣東的養殖如火如荼,而其銷路問題一直是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近日,在廣東省佛山市九江鎮舉辦的臺灣泥鰍養殖交流會上,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采購部副經理胡肖珍透露,目前廣東養殖的臺灣泥鰍真正在交易市場上流通的量并不大,流通環節缺乏完善的分級銷售模式,阻礙了實現產品利潤最大化。
據胡肖珍總結,目前臺灣泥鰍的市場流通現狀如下:
1.苗種成本貴及苗種成活率低,導致養殖成本偏高。
2.臺灣泥鰍養殖技術較為欠缺,導致養殖過程中病害增多,造成養殖成本偏高。
3.養殖者一般養殖統貨出賣,現有的收購商也按統貨收,缺乏分級流通之路,阻礙產品利潤最大化。
4.規格差異,塘主期望售賣規格遠遠大于市場需求規格。
5.現在市場上泥鰍品種繁多、品質參差不齊,劣質產品與優質產品沒有明顯價差。
6.價格倒掛,塘頭收購價高于市場批發價,缺乏中間流通的價值,陷入塘頭賣魚不多,現在流通量是極少的窘境。
胡肖珍透露,目前廣東養殖的臺灣泥鰍真正在交易市場上流通的量并不大。而以上現狀也是何氏水產暫時沒法啟動臺灣泥鰍收購業務的根本原因。
“要改變臺灣泥鰍養殖戶的經營理念,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改變出魚規格,完善泥鰍分級銷售模式,滿足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才能提升臺灣泥鰍養殖的周轉效益。”胡肖珍認為,任何一個水產養殖品種只有針對市場不同需求進行分級銷售,才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據胡肖珍介紹,目前水產品分級銷售最成功的一個例子就是桂花魚,把不同規格的桂花魚分級,按不同的市場需求銷售,不但能建立客戶與養殖戶的供求平衡關系,還能使每個規格的桂花魚實現利潤最大化。
“廣東現有幾萬畝魚塘在養殖臺灣泥鰍,但客戶需求的規格還不穩定,目前臺鰍在市場上也還不能流通得很廣泛。”胡肖珍介紹說,國內泥鰍流通渠道主要是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全國目前有近20家批發交易市場從事泥鰍收購流通,年流通量約為30萬噸,日泥鰍流通量約為150萬斤。按每畝產量為4000斤計算,每天約需要400畝出塘魚來滿足市場需求。
據了解,中國泥鰍之鄉江蘇連云港贛榆縣墩尚鎮是出口韓國的主要基地,占全國出口韓國總量的80%。胡肖珍介紹說,泥鰍的藥用價值以及生長規格已經引起了國內烤鰻廠以及羅非魚加工廠的關注,目前深加工企業正在做進一步的實踐和可行性操作。
“將來,大規格的臺灣泥鰍經深加工后出口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小規格的流向國內消費市場,更能盤活市場,實現利潤最大化。”胡肖珍表示相信臺灣泥鰍未來的增長空間會很大。
據了解,何氏水產雖然仍未正式啟動臺灣泥鰍的流通業務,但已經把該品種作為今年的重點開發產品,目前該公司研發中心正在著力研究臺灣泥鰍的打包技術和運輸技術。“跟風養殖帶來的是價格大起大落。”胡肖珍表示,何氏將建立合理的收購價格體系,推動臺灣泥鰍的流通銷量,搭建收購商和養殖戶的雙贏平臺。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