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海研討對蝦生態養殖模式 支招如何提高養蝦效益
近幾年,病害給養蝦業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單從防治的角度著手已經很難提高經濟效益,因此,業內養蝦人不斷摸索更多更高效的養殖模式來應對。
8月17日下午,廣東粵海飼料集團在中山黃圃鎮召開“對蝦生態養殖模式研討會”,向到會的幾十名養殖戶和經銷商介紹了對珠三角養殖條件較有針對性的魚蝦混養及蝦魚套養養殖模式。
廣西的莫老板正是采用蝦魚套養的模式,近幾年來均取得了較為理想和穩定的經濟效益。據粵海技術人員介紹,莫老板養殖的技術要點主要在混養的時間和混養魚的數量:他選用單性10朝羅非魚苗,每畝放130尾,12天后再投放優質一代蝦苗4萬尾/畝,投蝦苗10天后再每畝放半斤左右的埃及塘虱40尾。套養魚帶來的好處也很明顯:水質比較穩定,用藥也大為減少。另外,為了減少外源污染,整個養殖過程中不換水,“一塘水養兩造蝦”:第一造蝦收獲后不清塘、不排水,進行必要的水質改良后,即投放蝦苗繼續與塘里的羅非魚混養。
除套養魚外,在白對蝦塘里套養羅氏沼蝦的養殖方式近兩年同樣在珠三角被不少養殖戶所認可。據介紹,這種養殖方式一般白對蝦每畝放苗3-5萬尾,同時套養50-300頭規格的羅氏沼蝦20-30斤。粵海技術人員跟蹤發現,套養羅氏沼蝦不但不影響白對蝦生長,同時還提高了養殖成功率和經濟效益。
會上,粵海技術人員還介紹了其他幾種套養模式,如:對蝦套養草魚、套養羅非魚+草魚、套養金鼓魚、羅非魚套養對蝦以及“對蝦+籃子魚+河豚+花甲”混養等。與會人員對這幾種模式均表示認可及關注。
據介紹,此次會議是粵海 “驕陽行動”系列活動之一,目的是深化技術服務,提高養殖成功率,由粵海集團旗下中山粵海、江門粵海、福建粵海、湛江海榮幾大分公司共同參與。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