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9月8日是中秋節,大閘蟹消費旺季即將來臨。8月26日,成都市民秦珍來到青石橋水產批發市場,為中秋家宴提前打探行情。幾乎所有賣大閘蟹的店家都打出了陽澄湖的牌子,但秦珍和許多市民一樣,辨不出真假,只能高價挑走幾只個頭略大的。
只有陽澄湖產的大閘蟹才好吃嗎?其實,“千河之省”四川也出產優質大閘蟹。但是,川蟹只占全省市場銷量的5%,更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
每年消費1萬噸大閘蟹在四川有市場
“全是母蟹,三兩左右的每只40元,二兩左右的每只30元,更小的每只15元。”成都青石橋劉氏水產店老板說,大閘蟹剛剛開賣幾天,就是為了趕上中秋市場。
記者從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協會秘書長嚴金虎處了解到,今年陽澄湖大閘蟹產區開湖時間推遲到了9月20日左右,20年來首次錯過中秋節。現在市場上可以直接買回家的所謂陽澄湖大閘蟹,其實并不正宗。“大閘蟹是時節性的食品,未完全長成熟的蟹,肉質和蟹黃品質都沒有保障。”目前,成都市場上陽澄湖大閘蟹廣告鋪天蓋地,但都是“紙螃蟹”(大閘蟹禮券),只能在9月底開始提貨。
陽澄湖大閘蟹如日中天,蘇州市還在乘勝追擊。嚴金虎說,他們已經從過去的等客上門,轉變為主動出擊,今年10月,該協會將首次在成都三圣鄉舉辦陽澄湖大閘蟹美食垂釣節。
“四川商家打著陽澄湖的牌子提前賣蟹,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協會不遠千里來川搞活動,說到底還是因為大閘蟹市場需求旺盛。”省水產局市場處負責人說,四川每年消費的大閘蟹達到1萬噸左右,按照每斤60元的塘邊價計算,產值就上億元,如果算上后期零售、餐飲等環節,產值更是成倍放大。
條件好規模小川蟹養殖還沒成氣候
其實,大閘蟹絕不是江浙才有的特產。身為千河之省,四川有著養蟹的優越環境和歷史,優良的水質甚至讓川蟹品質更勝一籌。
8月23日,溫州商人蔣利群漫步在成都市金堂縣的資水河畔。100多公里的河道里,全是他放養的大閘蟹。經過4年的細心經營,這里已經是四川最大的大閘蟹養殖地之一。在他看來,四川的水質很好,川蟹比江浙大閘蟹口感更好,河道放養的方式也更綠色生態。再過一個月,他投放的2萬多斤蟹苗,有望成熟為20萬斤大閘蟹。
不過,蔣利群的“川蟹夢”遠非一帆風順。“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飯。”蔣利群說,放養在河里的大閘蟹捕撈相對困難,而且最怕暴雨洪水。2013年,眼看著大閘蟹成熟在即,資水河一場大水將螃蟹沖走大半,預計12萬斤的產量只剩下5萬斤,直接損失500多萬元。因為擔心洪水導致減產,蔣利群不敢提前預售“紙螃蟹”。“目前已經拒絕了大概5000個禮盒的中秋訂單,錯失幾十萬元商機。”
據省水產局生產處副處長何云明介紹,早在10年前,一些川商就在發展大閘蟹。2005年,西昌邛海大閘蟹曾批量上市,在中國西部農業博覽會上奪得金獎,遠銷到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和臺灣等地,養殖規模近萬畝。但是,由于養殖技術不高和管理粗放,蟹小價低。2008年后,隨著邛海濕地公園的規范管理,大閘蟹養殖退出邛海。現在,只有成都龍泉驛區、成華區、金堂縣,以及綿陽等地一些零星分散的養殖。
2011年到2013年,川蟹年產量分別達到173噸、287噸、379噸,今年預計500噸,增幅還是很大的,但相對于全省每年上萬噸的市場銷量,只占了5%。養蟹能帶動農民增收要做強先打造品牌 “未來大閘蟹消費將更多走進尋常百姓家,增長空間很大。”嚴金虎認為,喜愛美食的四川人消費大閘蟹的潛力還很大。
蔣利群認為,陽澄湖大閘蟹畢竟產量有限,無法完全滿足四川市場。川蟹只要品質過硬,加上地利優勢,完全可以占領本地市場。他已申請了“資水河”品牌,并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還在四處尋覓新的水域。
何云明則認為,養殖大閘蟹,利潤率在50%左右,相同面積的水面,其利潤相當于普通魚類的5倍,對于農民來說是一個增收方向。資水河養蟹基地就是通過合作社的模式,企業與當地農民利益共享,600多戶農民每戶年均增收2萬-4萬元。
何云明表示,目前四川大閘蟹產地較為分散,沒有形成規模。可以建立大閘蟹行業協會,建立合作機制“抱團”推出統一的品牌,從生產技術到品牌建設都應該共建共享,打響四川大閘蟹名氣,合力讓川派大閘蟹占領市場。(記者 李淼 王丹)
原標題:年消費量達萬噸的大閘蟹市場,爬上餐桌的川蟹僅占5% “四川產”PK“陽澄湖”,有多少潛力可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