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苗巨頭吉諾瑪停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發布時間:2014/9/7 9:22:25 來源:中國水產頻道 編輯:黃姍
我來說兩句(0)
核心提示:羅非魚苗種行業標桿吉諾瑪在步入秋苗產銷旺季的9月時,突然宣布停產,始料不及之下行業一片嘩然。吉諾瑪于2001年進入中國市場,并迅速影響了中國羅非魚苗種行業。首先,吉諾瑪給行業帶來了一個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羅非魚苗種行業標桿吉諾瑪在步入秋苗產銷旺季的9月時,突然宣布停產,始料不及之下行業一片嘩然。吉諾瑪于2001年進入中國市場,并迅速影響了中國羅非魚苗種行業。首先,吉諾瑪給行業帶來了一個新的羅非魚品種——吉富品系羅非魚,讓一直養奧尼羅非魚的中國養殖戶知道原來羅非魚可以4個月長到一斤;其次,吉諾瑪開啟了中國羅非魚苗種行業新的營銷時代,借助經銷商賣苗,讓一直采用直銷模式的苗種商開了眼界;再者,吉諾瑪采用控溫的方式實現了全年生產,打破了傳統4-8月才有苗的行業現狀。
如今,這面行業大旗以“找到新基地再重新生產”為由停產,復產之日卻未明確。細細想來,“意外”停產不符合企業應有的經營規劃,因為不可能在明知基地租期臨近而不去解決的理由——表象的問題下面應該有更深層的問題。那么,吉諾瑪面臨的真正問題是什么?
問題
1、管理成本高。吉諾瑪可能是羅非魚苗種行業員工最多的企業,正式員工高峰期配備有160余名,設有總經理、生產部、銷售部、后勤部等多層崗位,架構非常完善,且都為聘用。而同行大多由老板一個人同時擔任總經理、生產技術主管、銷售主管、財務主管等多重角色,人力成本無疑可以降到最低。據業內同行預估,吉諾瑪每年需賣出1億尾苗才能維持正常的開銷,費用支出在1300萬元左右。
2、水土不服。吉諾瑪在中國的這14年間,前后有7任總經理,平均下來每位總經理在職兩年。作為總部在挪威的吉諾瑪而言,也只能通過財務來監管海南子公司的經營情況,所以財務干涉企業經營的現象非常明顯。比如苗價需要下調時,財務核算發現是虧本,便不予通過,因此吉諾瑪極少對苗種促銷或降價,多數時候是寧可將多余的苗種殺死,也不賤售。而同行老板多數在行業浸淫多年,且擁有最高決策權,苗種一旦出現滯銷,其操作方式便極為靈活。
3、銷售渠道單一。吉諾瑪采用總經銷的方式經營市場,主要有5大總經銷,其中廣東2個,廣西2個,海南1個。訂單基本由總經銷提供。說句題外話,總經銷的這種地位,目前估計很難再有苗企能夠給予,所以吉諾瑪現在停產,之前的總經銷也沒那么快會轉向同其它苗企合作,除非能有足夠的利益吸引。
4、親本外流。親本是吉諾瑪的核心競爭力,是吉諾瑪多年科技投入的最終成果,拿到了就相當于擁有了吉諾瑪同等的競爭實力。但由于監管不到位造成親本資源外流,以致企業利益更多成為公眾福利。而且羅非魚近親繁殖對生長性能影響不大的特性,導致可能竊取一批吉諾瑪親本就可以用5-6年,甚至更長時間。試想一下,當企業產品沒有優勢,而管理成本比同行高、銷售渠道又單一的情況下,這個企業如果不改變還有何前景可言?
5、外部環境變化。吉富品系羅非魚從2008年寒潮凍死華南大部分奧尼羅非魚親本后,一舉成為華南地區的羅非魚主養品種,但現在受病害、價格行情等方面影響,吉富羅非魚特別是高價格的品牌苗生存壓力倍增。吉諾瑪前任總裁Johannes曾稱最大的壓力是,在養殖之前,養殖戶就計算出來由于成魚價格低、飼料價格高,而導致未來利潤低甚至沒有的時候,對高價格魚苗甚至對養殖羅非魚本身都沒有動力。
出路
吉諾瑪面臨的經營壓力,管理者似乎將核心問題歸咎于親本外流,Johannes在2012年底上任后便將重心放在整頓親本外流問題上。確實,如果吉諾瑪的苗種能夠再次超于行業,那內部的問題則會被掩蓋,市場也可能會重新回歸(至于行情低迷問題,是行業整體面臨的問題,也是單個企業難以掌控的問題);而如果親本外流問題不被解決,那吉諾瑪唯一的出路就是內部調整,并改變總經銷的銷售模式,這顯然所花費的代價更大。
所以,解決親本外流問題是比較便捷的方案,關鍵點則是要有一位既被挪威總部信任、又對中國市場熟悉、且愿意常年扎在中國市場的管理者,只有這樣,在解決親本外流問題之后,總部的充分信任才能讓管理者放手去經營。目前來看,梁玉明女士是個不錯的人選,她曾是吉諾瑪總經理,三江基地便是她選址建成的,可以說對中國市場、對吉諾瑪都非常熟悉。但其雖是廣州人,卻已成家于挪威,可能不會太愿意長期駐守在海南。
如果無法解決親本外流問題,吉諾瑪能否換種經營模式,成為一家專門賣親本的羅非魚企業?這在羅非魚行業還未出現過,現在的羅非魚苗企都是鏈式經營,一個苗場就涉及育種(多數沒有)、繁殖、標粗、銷售,不像對蝦行業會分設親蝦場、幼體場、標粗場等環節。
做一個粗略的算數:按業內人士此前的估算,全國羅非魚苗種年需求量50多億尾,折合魚花量為100億尾。每條雌魚一年魚花產量平均5000尾,則需要200萬尾雌魚。一般情況下,自然群體中羅非魚雌魚與雄魚的比例為2:3,在不知道魚花性別的情況下,加上淘汰部分雌魚,篩選出200萬尾適合用作親本的雌魚就需要1000萬尾羅非魚魚苗,算上魚花到養成魚的死亡率、淘汰率等,約需要1500萬尾的魚花。也就是說,拋去其它影響因素,假設羅非魚苗種市場對親本的需求與對蝦一樣,需要每年購入親本才能繼續生產苗種,那每年只需要1500萬尾用于親本生產的羅非魚魚花,就可以滿足全國市場對羅非魚苗的需求。這種魚花什么價格呢?現在有機構對外銷售的價格為1.5元/尾,按此計算,1500萬尾魚花產值為2250萬元。再看吉諾瑪苗種的銷售情況,近幾年經營最好的2011年有2億尾左右的苗種銷量,算下來產值也超過2000萬元。如此看來,成為一家專門供應羅非魚親本的企業前途不甚明朗。(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拍磚指正!謝謝!)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