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河鲀”的基因密碼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破譯,將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科研價值。記者昨日(9日)采訪了解到,中科院海洋所繪制完成菊黃東方鲀基因組草圖,在海水養殖大型魚類基因組測序方面又取得重要突破。據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宋林生研究員介紹,菊黃東方鲀是河鲀的一種,破譯其基因密碼花費了一年多時間,數據信息量是人類基因的三分之二,這是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繼綠河鲀和紅鰭東方鲀后獨立完成的又一種河鲀的基因組測序。
歷時一年破解基因譜
記者采訪了解到,菊黃東方鲀俗稱“滿天星”,是人們常說食材“河鲀”的一種,隸屬鲀形目、東方鲀科,在亞洲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和極高的經濟價值,是我國重要的河鲀養殖品種之一。中科院海洋所的這項研究成果進一步解讀了東方鲀屬魚類的遺傳信息,為深度發掘海洋動物基因、開發利用基因產品奠定了基礎。
“常見的河鲀養殖品種有紅鰭東方鲀和菊黃東方鲀兩種,前者體型大、生長快,但味道略差一些,后者個小味美。所以我們通過雜交獲得體型大、味道鮮美的新品種。”宋林生研究員表示,目前科學家們通過雜交育種技術已經培育出了這類新品種,但如果想解析雜交優勢的遺傳機制,獲得生長性狀穩定的新品種,就需要從基因組水平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團隊7名科研人員終于破譯了代表性物種菊黃東方鲀的基因組,獲得的信息量約為人類基因組數據的三分之二。“好在現在的科技手段發達,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宋林生表示,有了基因組信息,就能將物種的性狀與遺傳物質一一對應,對物種的生理特征和繁殖發育規律都能有深入的了解。
新品種有望推廣養殖
“繪制基因組草圖,一方面是為了了解這種生物的生命特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服務河鲀養殖產業。”宋林生告訴記者,河鲀養殖目前主要為了出口,優良品種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養殖品種的遺傳信息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對指導雜交育種和養殖生產都十分重要。今后將利用此研究成果,以抗病能力強、生長快、個頭大、味道鮮美為目標,進一步指導培育新的雜交品種,獲得具有特定生理特征的雜交后代。
此外,宋林生還表示,河鲀毒素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基因密碼的破解也將推動河鲀毒素的代謝研究,“從基因水平揭示毒素的合成機理,也能通過基因選擇的育種方式,獲得符合人們喜好和需求的新品種。”宋林生研究員認為,如果徹底弄明白河鲀毒素的合成機理,將有望實現河鲀毒素的體外合成,屆時成本將大幅度降低。此外,宋研究員還表示,有了基因組草圖做基礎,培育出無毒的河鲀也非難事,但國際市場的需求,還是以傳統的河鲀為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