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不錯,‘錢’景廣闊,每畝產量約為國內的5倍。”最近,在印尼瑟蘭島養殖南美白對蝦的翁代財迎來境外養殖開門紅。“首季共養3500畝,明年養殖規模將擴展到萬畝以上。”翁代財對未來發展信心滿滿。
羅源自2001年引進南美白對蝦養殖以來,通過技術創新,摸索出一條致富新路,把小對蝦養成了大產業。近幾年來,還有許多養殖戶跳脫有限的養殖資源,到縣外、省外、境外養殖。數據顯示,目前羅源人養殖蝦池已超過13萬畝,產值達15億元。
今年1月,羅源縣農興水產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與恒盛昌(福建)投資有限公司在市海洋與漁業局正式簽訂“印尼瑟蘭島南美白對蝦養殖項目”合作協議。春節過后,松山鎮的養殖大戶趙建波與同村其他14名社員陸續登上印尼瑟蘭島,開始首次境外養蝦生涯。
“這里適宜南美白對蝦養殖,一年可以養三季,而國內只養兩季。”身為農興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翁代財說,首季共養3500畝,蝦苗成活率90%以上,畝產達1.7噸,畝產量約為國內的5倍,“看好發展前景,明年養殖規模將擴展到萬畝以上”。
據了解,像翁代財這樣“走出去”的水產養殖戶,在羅源并非個例。近年來,隨著環羅源灣臨港產業的快速發展,大片灘涂和池塘被征收。為了尋求更大養殖空間,退養漁民紛紛遠赴長樂、福清、江蘇、浙江、山東、越南等地承租蝦塘。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羅源縣在外養殖蝦池達12萬畝,成為羅源縣產業經濟向外發展的新亮點。
如今的羅源南美白對蝦養殖,已是境內外四處開花。
近日,記者來到松山鎮上杭村,首先看到“全副武裝”、半個身子都浸泡在水渠里的養殖戶游慶連,他一臉喜氣:“今天差不多又收了500公斤南美白對蝦。”
憑著25畝蝦塘,就實現年凈收益30多萬元,游慶連已成為今年村里的“大贏家”。類似的“贏家”還不少。這幾天,在上杭村吳建財的養殖基地,每天都有來自上海、寧波、紹興等地的客商慕名前來收購。
“上杭村300余戶村民幾乎家家都養蝦,村里2600多畝蝦塘是養殖戶致富的‘金鑰匙’。”羅源海洋與漁業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在文告訴記者,目前縣內有1.3萬畝蝦塘,年產值2.6億元,“本地養殖戶每年少則賺10多萬元,多則30多萬元”。
在短短10多年中,小小南美白對蝦何以能“游”出15個億的產值?業內專家認為,技術創新與政府扶持,讓這個產業迸發異彩。
在上杭村連片的蝦塘小徑上,記者看到蝦塘內有一種特殊的機器,它轉動水輪激起陣陣水花。“那是增氧機。”游慶連介紹,3年前,縣里引進微孔增氧機,大大提高了蝦的成活率。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蝦農們對養殖的密度、海水與淡水的兌換比例等,諳熟于胸。
新技術大展拳腳,“土辦法”也頗有成效。游慶連說,他們在每畝蝦塘里放養30尾胡子鯰,“讓胡子鯰在蝦塘當‘清道夫’,這種模式目前已在全縣推廣,有了它們,蝦病明顯少了”。
政策扶持,也讓養殖戶有了“堅強靠山”。“依托政府惠農政策,養殖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可享受每畝100元的財政補貼。”翁代財說。
羅源縣領導表示,縣里將從資金、政策、技術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引導與鼓勵退養養殖戶積極走出去,尋找境外養殖的“新藍海”。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