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池進水與排水,不在同一管道。進水經過反復過濾、消毒,斷絕一些病素毒和細菌的進入。排水采用釜底抽薪的辦法,增強養殖塘清淤能力。這樣,可以抗御病害風險,提高養殖塘經濟效益。”三門縣旗海海產品專業合作社主任葉洪苔告訴筆者。
走進三門縣與寧海縣接壤的旗門港,井字形結構的養殖塘錯落有致。在成片的養殖塘中,三門縣旗海海產品專業合作社的幾口重新改造的標準化養殖池,顯得獨樹一幟、別具一格。從養殖池面積來說,明顯比其它養殖池少了許多,新塘四周剛鋪墊的地膜清晰可見,塘中四臺增氧泵正在不停地工作。葉洪苔說,這些塘是他們投資了近百萬元改造的,將一口大池改造成三口小池,水深也從原來的1.2米增加到1.8米,塘底采用砂石鋪墊,完全是按照省生態養殖標準要求進行的。他風趣地說:“別看這池小,可養殖的密度比原來增加好多倍。像南美白對蝦現在可以放到20多萬尾,經濟效益成倍提高。”
長期以來,該縣養殖戶只是向養殖塘獲取,很少對養殖塘生態環境進行清理,導致養殖物的排泄物積淀和一些化學藥物的副作用,造成養殖塘自身污染。2004年的“云娜”臺風使塘內沉淀物翻起,青蟹黃水病暴發,養殖戶遭受了很大損失。因此,養殖塘標準化改造,成了當下提高水產養殖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為了提高水產養殖效益,近兩年來,三門縣還結合省委、省政府的浙江省“百萬畝標準魚塘”改造工程,加快對現有養殖塘的標準化改造。省財政以每畝補貼200至400元不等,縣財政也拿出了相應的配套資金,鼓勵養殖戶對養殖塘進行標準化改造。據不完全統計,該縣目前已投入資金2億多元,在去年改選仿生態養殖塘3000多畝的基礎上,今年又完成了4000多畝的改造。其中臺州第一大島———蛇蟠島的2萬多畝海水養殖基地,還被國家農業部列為標準化養殖示范區。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