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7月24日,一批貼著愛輝區黑龍江冷水魚標簽的重約14噸、價值13.08萬美元的凍鱘魚肉順利清關出口,目的地是遙遠的俄羅斯莫斯科。這不僅是黑河市也是黑龍江省首次對俄出口養殖水產品原料。在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對俄轉型步伐加快情形下,完成這樣精彩一躍的是黑河華之寶鱘魚有限公司。
“大跳躍”原生態才是“活招牌”
爽爽秋日,似乎一切都忙碌起來。華之寶鱘魚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鐵虎也不例外,他正在著手一批發往吉林延吉的貨。他回憶說,幾天前,來自延吉的曲景強一家自駕游,車行至黃旗營子,見到基地原生態養殖的鱘魚,當即訂購了100斤,并表示要長期訂購。何鐵虎說:“周邊的民眾很認可我們的魚,今天僅賣給當地人的鱘魚就有500斤,當前已接到北京、哈爾濱、牡丹江、大興安嶺等外地的訂單。在多方的努力和幫助下,鱘鰉魚銷路已經打開。”
“今年,我們與俄羅斯Prodtorg 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供貨協議,第一批出口鱘魚肉14 噸,通過活水車運到浙江,由浙江千島湖方鼎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生產,經上海出口至莫斯科。日前得到消息,俄方負責人已收到提貨單,對這批鱘魚肉很滿意。第二批出口工作我們在抓緊推進,最快將于10月初發出。”華之寶鱘魚有限公司總經理時煜來說,1998年聯合國華盛頓公約將鱘鰉魚認定為瀕危物種,相關規定對活魚健康狀況、原料供貨證明、生產衛生狀況等都有嚴格的限制,還要經過微生物和藥殘等項目檢測,只有符合國家規定的養殖子代才可批準出口。在時總看來,要想闖出大市場,原生態才是“活招牌”。
根據我國及俄羅斯相關規定,對俄出口原料需來自出口水產品備案養殖場。去年5月24 日,華之寶水產養殖場通過黑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備案,成為我省第一家通過備案的出口加工水產養殖場,這一點成為了華之寶出口的“敲門磚”。
“請進來”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一江碧水、兩岸蔥蘢,水鳥翔集、江魚歡游,這是我初見養殖基地的景象。”時煜來說,黑龍江是全國五大河流中生態最好的水體,盛產鱘鰉魚、大馬哈、“三花五羅”、野生鯉魚等名貴魚種,發展水產養殖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近年來,看到黑河市利用江水優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漁業、生態漁業,形成了地域特色的冷水魚品牌,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這些都是吸引華之寶“安家”的因素。
早在2002年,黃旗營子養魚基地就有養殖戶從事鯉魚養殖,規模小、銷路窄、品種單一等原因使得效益一直不是很可觀。2011年我市制定了冷水養殖優惠政策,投入超過千萬元資金支持,愛輝區加大招商力度,與哈爾濱商人時煜來達成共識,2012年招商注冊成立了黑河華之寶鱘魚有限公司,并完成了600個網箱建設,基地網箱總數達到634個,主要養殖黑龍江鱘鰉魚及部分冷水性魚類。
愛輝區水產局局長蔣林說,前年在零下40 多攝氏度的嚴寒里,鱘鰉魚網箱養殖獲得成功,讓養殖戶更加堅定了黑龍江水產養殖的信心。華之寶是全區網箱養魚的龍頭,水產局在重點項目上確定專人負責技術包扶工作,生產季節中隨時走訪,技術服務到基層到現場,加大魚病防治力度,全力做好技術保障工作。時煜來說,招商落戶以來,愛輝區政府給予了公司極大地幫助,為生產提供了“三通一平”便利條件,維修道路1000 米,架設供電線路2000 米,蓋了養殖用房,打了深水井,并投入網箱建設補貼資金300萬元,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
“走出去”讓魚游入大眾視野
鱘鰉魚起源于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成年魚的體重可達1000 公斤,是我國淡水魚類中體重最大的魚類,肉味鮮美,全身是寶,過去常作為敬獻宮廷的貢品。酒香也怕巷子深。時煜來手握“好東西”,大眾卻對其了解甚少。他緊盯前沿動向,一有機會,就會帶著他的鱘鰉魚跑各類博覽會,做展覽、搞宣傳,找客戶、尋客戶,久而久之,黑龍江特色魚名氣打到了國外。
目前,時煜來已啟程前往俄羅斯,參加莫斯科國際食品展覽會,回來后緊接著還有青島世界漁業博覽會等著他,用時煜來的話說:創造一切機會讓鱘鰉魚游入大眾的視野。
2012年CCTV-7“兩會”特別報道,還圍繞產業結構調整這一主題,向全國人民展示了黑龍江網箱養魚的特別之處。
談到華之寶的未來,時煜來說,在穩步擴大養殖面積的同時,今后將重點加強苗種繁育基地、加工基地建設,走自繁、自育、加工、出口的產業化之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