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0月10日,由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承擔的國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海水養殖園區環境生態優化技術集成與創新循環處理水系統建設,順利通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驗收組的驗收。
據悉,我市自2013年1月開始承擔海水養殖園區環境生態優化技術集成與創新項目,以無棣縣海城集團等漁業養殖園區為示范點,預計財政投資90萬元,到2016年底建成并推廣工廠化——池塘耦合利用模式,實現規;瘓@區海水養殖環境生態優化、管理信息化,改善海域生態環境,達到生態修復和漁業增殖的雙贏目的。
近年來,我市海水養殖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建立了20萬畝的現代漁業示范園區。為提高漁業生產持續健康的發展能力,在《全國科技興海規劃綱要》及農業部《關于創建省級現代漁業園區的實施意見》重點建設海洋循環經濟示范區、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示范區等基地或園區的要求下,我市積極爭取了國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
本項目開展養殖排放水無害化處理設施與工藝的研究,在示范園區實現海水養殖排放水資源化利用技術的示范。同時研究工廠化養殖排放水在養殖池塘資源化利用技術,確定養殖品種、養殖周期、養殖方式等技術參數,建立工廠化——池塘耦合利用生態優化技術體系。
工廠化——池塘耦合利用模式是一種多營養層次的綜合養殖技術生產模式,強調養殖系統中的“生物操縱”和“自我修復”。它包括投餌養殖單元(魚類、蝦類)、吸收無機物養殖單元(藻類)和吸收有機物養殖單元(貝類、海參等),利用水體空間、時間和不同物種生態位、食性差異,實現海水梯度利用,達到節能減排、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根據我市養殖現狀、海域環境、優勢資源分析,我市已在無棣縣海城集團進行了工廠化——池塘耦合利用模式的生態優化技術研發與集成。
目前示范區養殖現狀、水文水質等情況的調查和數據采集,養殖品種(海參、南美白對蝦、梭魚、鹵蟲)人工繁育和養殖技術研究,海水養殖排放水資源化利用工藝及“水質無線監控網絡平臺”的安裝調試和試運行等工作已完成或取得一定進展。
按照規劃,到2016年,我市將全面完成海水養殖園區環境生態優化技術集成與創新項目,實現建立工廠化——池塘耦合利用模式1套,氨氮排放量降低60%;建立工廠化——池塘耦合利用模式示范推廣園區10000畝,養殖尾水達標排放,能耗降低25%;完成海水養殖排放水資源化利用工藝在示范園區推廣應用;完成水質無線監控網絡平臺、海水養殖生產現代化管理系統在工廠化——池塘耦合園區的運行;完成海水養殖環境工程生態化園區管理體系的試點應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