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我的100畝生態魚年產量達10萬斤,收入超過了120萬元!苯,酉陽縣興隆鎮積谷壩村養殖戶李強告訴記者,自從他實施“噸魚萬元”工程后,走出了一條高效水產養殖之路。據市水產技術推廣站介紹,我市從去年起實施“噸魚萬元”工程,今年范圍擴大到25個區縣、15萬畝,預計每畝產值達1.4萬元、新增水產品3.5萬噸,新增純收益5.25億元。
目前,重慶市池塘養殖面積有80萬畝左右,是重慶商品魚生產的主要支撐。但區縣池塘養殖的小而散模式不利于重慶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高效、集約化的養殖模式是重慶漁業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
而讓李強養魚致富的“噸魚萬元”工程又是什么呢?
“所謂‘噸魚萬元’,就是畝產一噸魚,收入一萬元。該工程主推‘魚菜共生’生態養殖模式和‘一改五化’成套養殖技術!笔兴a技術推廣站站長曹豫告訴記者,我市自去年起實施該工程以來,達標池塘基本能夠保持每畝2000元左右的利潤,對重慶漁業“保供增收”和健康發展產生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重慶本地養魚的盈虧點一般在畝產魚700公斤左右,要達到畝產1000公斤必須改變傳統的養殖模式。”李強是積谷壩村第一個本科大學生,他達到“噸魚萬元”有兩個法寶:一是小塘改大塘,淺塘改深塘,二是投喂純天然農產品,且生產管理都走生態之路。目前,李強的100畝養魚場主要養殖清波、虹鱒、中華鱘等冷水魚。今年,他累計銷售虹鱒、清波和中華鱘等冷水魚10萬斤,收入120萬元以上。
“目前,該工程在我市酉陽、梁平、綦江、巴南、開縣等區縣推廣!辈茉ソ榻B,由于實施“噸魚萬元”工程對池塘規模有較高要求,因而該工程多在占地50-100畝的養魚大戶中推廣。養殖戶通過對老舊池塘進行整體改造,采用節約、生態、高產的池塘養魚模式,推動重慶漁業達到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目的。
其中,梁平縣在實現“噸魚萬元”規;B魚生產時,帶動全縣近8000余畝漁業專用塘開展集成技術推廣升級,提高了池塘養殖的單產水平;而涪陵區則因漁業歷史積淀較深,在全市“噸魚萬元”工程推廣中,規模專業化程度最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