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上海地區主要采用的外塘養蝦模式,可能是今年養殖戶大多折戟的主要原因。當地養殖戶多數認為今年養殖跌入數年來的低谷,跟天氣有莫大關系。
大棚養殖
外塘養蝦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太湖流域東源,南邊緊鄰杭州灣,西方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水面寬廣,但是上海作為中國工業的的發祥地,為人所知的是以其為龍頭的中國最大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圈”。無論從質上還是量上,水產養殖對地方政府的稅收貢獻都遠不如其它行業,這是導致上海對蝦養殖面積逐年減少的主要原因。
江蘇明輝飼料有限公司華東片區經理馮曉彬負責上海市場已經多年,感慨自己剛來上海時對蝦養殖面積曾達12萬畝之多,現如今據調查結果,對蝦養殖面積縮減為6-7萬畝,主要集中于奉賢區,約4萬畝,金山和南匯地區各有約1萬畝。上海養殖戶在聊天時常常談論某個地方的蝦塘又被填了,說明他們對養殖面積的減少趨勢已產生明顯感覺。
上海對蝦養殖境況漸趨惡劣,并不僅僅表現在面積逐年減少上,走訪中,常聽到養殖戶抱怨稱,今年露天蝦塘的養成率不到一成,虧損率估計60-70%。馮曉彬認為養殖戶所言雖有些夸張,但也從側面反映了今年上海整體的養蝦形勢并不理想。“估計上海整體養蝦賺錢的不到一成,平本的5-6成,虧本的3-4成。”馮曉彬說。
大棚養蝦成贏家
上海地區主要采用的外塘養蝦模式,可能是今年養殖戶大多折戟的主要原因。當地養殖戶多數認為今年養殖跌入數年來的低谷,跟天氣有莫大關系。據上海氣象臺天氣記錄,2014年2月開始至10月底共273天中共147天為陰雨天,其中晴天與陰雨天交錯,少有連續晴天達到三天的記錄;平均溫度在23℃以上的8月份,下雨天長達24天。與2013年同期比較,2-10月的273天中僅121天的陰雨天,且相對緊湊密集。
“養蝦最怕今年這種天氣,隔幾天就有一場雨,蝦容易發病。”看著自己認識的很多養殖戶因雨水太多導致養蝦失敗,馮曉彬忍不住將“隔幾天就有一場雨”重復了多遍來強調自己對今年雨水過多的無奈。
當地的大棚養蝦模式成了今年的贏家,或多或少都有賺錢。據大棚養殖戶分析,大棚養蝦成功率高主要在于避免了溫度和雨水的影響,上海地區外塘晝夜溫差8-10℃,而大棚內的溫差僅2℃左右,其次便是大棚養殖一般會配備有蓄水池為蝦塘提供優質水源。但大棚模式在上海地區僅約2000畝,占當地對蝦養殖面積不及2%。
徐忠是上海眾多外來養殖戶中的一員,一直在上海各地租塘養殖,在進行前期投資時不得不把塘租和使用年限放入考慮范圍。上海地區的塘租每年都在增長,東家跟養殖戶簽合同也都是一年一簽,明年如果東家不再出租池塘,對徐忠來說就得另尋地方養殖。因此,徐忠即使對如東地區的小棚養殖模式很是喜歡,但在上海地區仍選擇外塘養蝦。“四十畝的外塘改成大棚,投資至少要五十萬元,即便五年一簽我也不敢搞。”徐忠說。
混養漸成主流
在上海,當地存在這樣一種說法,南美白對蝦如果得病死亡,羅氏沼蝦會很快把死蝦吃掉,能避免病原在南美白對蝦中的橫向傳播,提高養成率。因此,當地南美白對蝦和羅氏沼蝦混養的模式逐步被養殖戶接受,從2013年起大多數蝦塘轉為混養。養殖戶一是借助羅氏沼蝦控制病害,二是羅氏沼蝦行情不錯,可以增加經濟收入。老曹已在上海養了十年蝦,他告訴筆者說,自己周邊前兩年還很多精養的白蝦塘,今年全改為混養。
上海地區養殖戶對穩妥的渴望要大于高產的追求,聊及放養密度時普遍強調不能太高,即便是混養。高永飛混養南美白對蝦和羅氏沼蝦有8年,他表示當地投苗密度多在6萬尾/畝左右,其中4萬尾南美白對蝦苗,2萬尾羅氏沼蝦苗。
另外,也有養殖戶用鮰魚和南美白對蝦混養,馮曉彬分析稱,目前鮰魚價格低,如果拿出來單賣,算投料等成本的話并不合算,但是跟鮰魚混養后,蝦成功率高,整體算起來也賺錢。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