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周末的廣西欽州市蠔情廣場熱鬧非凡,每年定點在這里舉辦的蠔情節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品嘗各種以大蠔為原料的美食。在距離蠔情廣場不到1公里遠的茅尾海邊,欽州市沙井養蠔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鐘應橋正忙著督促工人們加緊制作培育蠔苗的水泥串。
與盡情享受快樂美食的游客相比,鐘應橋卻是憂心忡忡。他說:“今年的兩場大風,幾乎讓欽州的大蠔產業遭遇滅頂之災,災后產業重建因資金問題舉步維艱。”
今年7月19日,超強臺風“威馬遜”襲擊了欽州,茅尾海上培育蠔苗的竹排60%被毀壞,逃過一劫的蠔苗僅剩不多。“威馬遜”過后的災后重建本就十分艱難,9月欽州又遭遇臺風“海鷗”的襲擊,連續遭遇打擊的蠔苗生產陷入困境。
面積超過135平方公里的欽州茅尾海是我國最大的半封閉內海,得天獨厚的咸淡水資源為大蠔育苗提供了絕佳的自然環境。全國近70%的蠔苗產自茅尾海,而欽州也因此成為我國著名的大蠔之鄉,全市有超過3000戶養殖戶從事蠔苗培育和大蠔養殖。鐘應橋所在沙井養蠔專業合作社由83戶專業培育蠔苗的養殖戶組成,每年生產的2500萬串蠔苗主要銷往廣東、海南,甚至越南。
“蠔苗培育因為臺風損失慘重,有的養殖戶幾乎是傾家蕩產。養殖戶沒有能力籌資恢復生產,原來可以滿足全國蠔苗需求的茅尾海,如今的供應量連廣西本土市場都難以喂飽。”他說。
和鐘應橋一樣為大蠔產業重建而焦急不安的,還有欽州市東鋒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冠鋒。東鋒合作社吸納了260戶大蠔養殖戶,合作經營著1800多個養蠔大排,是欽州最大的大蠔養殖合作社。
“我們的1800多個蠔排,被‘威馬遜’和‘海鷗’兩場大風吹得一個都不剩!”吳冠鋒告訴記者,在欽州大風江、欽州港、龍門港等海面上,曾漂浮著多達15萬畝的蠔排,每年為全國市場生產數百萬噸的優質大蠔,臺風過后能經過修復再投入生產的蠔排只剩下不到40%。
一個130米長,70米寬的養蠔大排能夠入海投入生產,從原料、人工和蠔苗等投入需要資金約40萬元,災后重建巨大的資金壓力已經讓欽州3000多大蠔養殖戶喘不過氣來。吳冠鋒介紹,截至11月1日,東鋒合作社的社員賣車賣房四處籌資,也只新建了120多個大排,規模不到受災前的10%。
記者在欽州市尖山鎮、犀牛腳鎮等傳統大蠔養殖基地采訪時了解到,由于保險公司目前不向海水養殖戶提供相應的災害保險,很多養殖戶遭遇臺風災害只能自己扛起來。不少養殖戶希望能從銀行獲得貸款以便投入恢復生產,但由于無法提供擔保和抵押,銀行對于養殖戶的貸款申請基本上不予受理。
“如不能解決資金問題,欽州的‘中國大蠔之鄉’名號可能就保不住了。”一些養殖戶告訴記者,欽州大蠔養殖經過10多年的發展才有了足夠大的規模,每年為養殖戶帶來了數十億元的財富,如今大蠔產業的災后重建無論是蠔苗培育,還是大蠔養殖都卡在了資金問題上,全國的大蠔市場供應也將受到波及和影響。
“做夢都盼著保險公司能為我們提供針對臺風的災害保險服務,銀行能為災后重建提供專項貸款。”吳冠鋒說,只要有足夠的資金注入,他有信心帶領合作社的養殖戶用3年左右時間將大蠔養殖規模恢復到災前水平,“我們還能保證所有貸款在5年內還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