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所長蔡輝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畜產品的消費持續增長。其中,人均消費的豬肉量最大,將近占43%,其次是禽肉,最后是牛肉。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居民對肉的平均消費量還很低,未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大量的潛能可挖。而隨著形勢的變化,我國畜牧業和飼料業的發展完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一是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速度加快,規模化飼養水平提高。據統計,生豬出欄量平均在50頭以上的比例開始達到30%多,5頭奶牛以上的有40%多。二是伴隨著飼料工業的變化,我國居民的食肉結構開始轉變,導致整個畜牧業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比如2005年,我國居民豬肉消費在肉類總消費中占到46.5%,比1998年下降了30個百分點,同時禽肉上升了20%,牛肉占到了25%,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折和變化。同時從2000年開始,飼料行業一直處于相對飛速發展的階段,并帶動了奶類以及禽類的產品的增長。但從全球飼料產品的結構而言,豬、禽、牛飼料原則上應各占三分之一,而我國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比例,因此,豬料有望進一步下降,禽料、水產料可能會進一步上升。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我國飼料行業每年大約以6%—10%的速度增長。目前我國飼料產業產量已經達到1.1億噸,預計到2010年,將會達到1.5億噸左右。三是飼料業科技附加值或者產品附加值在提升,企業集團化和產業化的程度進一步地提高,企業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行業間的全面競爭已經來臨。同時,飼料企業正由量的提高到提升產品質量,今年飼料總體合格率保持在98%左右,是歷年來飼料質量最高。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得飼料行業進入了微利時代,產業利潤平均下降3%以上。 還有一種趨勢是,飼料產品已經開始成為一種中間產品。畜牧行業既有模式正在發生變化,一條龍的企業越來越多,企業自己生產飼料,而不是賣飼料,大型養殖集團直接采購魚粉、豆粕等原料生產飼料已經成為重要的趨勢。
就玉米而言,在中國作為飼料用糧的比例要比工業用糧要大得多,這種趨勢還有望繼續下去。同時,我們發現,在一部分禽產品中,比如肉鴨、蛋鴨,小麥是可以替代玉米作為飼料,但豬則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替代,只能替代一半。也就是說,由于營養成分等問題,玉米有很難替代的特性。只有玉米和小麥的比價非常合適時,對豬來說是小麥價格低于玉米的70%左右,才可以替代。玉米在飼料行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堅固。從這個角度說,國家基于保護生豬行業發展的政策將對近幾年玉米生產產生深刻的影響。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飼料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