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文/中博水產 張一聲
一、輪蟲概況
輪蟲屬于原生動物輪蟲動物門。多數輪蟲分布于各種淡水水體,如沼澤、稻田、池塘、湖泊、水庫、河道等;少數生活在海洋中,還有極少數營寄生生活。就生活習性而言,以底棲種類為多。約75%的種棲息于沼澤、池塘、湖泊沿岸的水生管束植物之間。
輪蟲大小為45μm~2.5mm,一般在100~250μm之間。它們是淡水浮游動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輪蟲是濾食性的,以水體中的細菌、微型藻和有機碎屑為食。
二、輪蟲生活特性
1、食性
多數輪蟲靠輪盤纖毛環向同一方向的轉動使水形成旋渦。其中適口的細菌、單胞藻和腐屑等便被沉入口中,過大的物體被口圍纖毛拒之于外。一部分大型種類如晶囊輪蟲則倚靠其特殊的頭冠和砧型咀嚼器捕食原生動物、其它輪蟲、小型甲殼動物等。當然與這類食物大小差不多的大型浮游植物、有機碎屑等也在取食之列。
2、食物選擇性
輪蟲的取食方式不同,食物的類別各式各樣。它們的取食器官雖能排除一些異物,但也僅局限于顆粒大小,而對食物的質量難有選擇性。現已查明,某些單胞藻如小球藻Chlorella、扁藻Platymonas等飼喂輪蟲的效果較裸藻屬Euglena、裸甲藻Gymnodinium為好。這里除細胞大小、運動速度外可能還有營養成分和毒性問題。
3、生活方式及隱生特性
輪蟲的基本生活方式有兩類。一類營浮游或兼性浮游生活;另一類營底棲、附著或固著生活。輪蟲有隱生的特性。環境條件惡化,如水體干涸,溫度不適宜時,某些種類可以停止活動,如死一般,代謝幾乎無法測量,當環境適宜時又復蘇,稱為隱生。
三、輪蟲在實際生產中對水生動物的不良影響
輪蟲是大多是經濟水生動物幼體的開口餌料,在鹽堿地養殖中,因放養模式的關系,并不會放養經濟水生動物幼體,放養規格較大。所以不能利用輪蟲作為開口餌料,鹽堿地池塘ph值都偏高,經常出現大量輪蟲繁殖的情況。
輪蟲大量繁殖表現癥狀為養殖對象天黑以后過早缺氧浮頭,需要提早開增氧機,第二天清早增氧機旁的魚不下去。并且在早上、中午兩餐投食吃食不旺。因輪蟲的食性導致輪蟲大量繁殖以后,池塘內藻類大量被攝食,水體偏瘦。且易引起池塘水渾濁、發紅。如果殺蟲不及時,輪蟲數量過多甚至導致蟲殺不完,缺氧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泛塘。
四、防治方法
輪蟲繁殖速度較快,預防措施即控制水體不要過瘦,水質較瘦更易大量生輪蟲。當發現輪蟲較多,影響養殖對象早上吃食的時候,就表明輪蟲過多。鏡檢池塘下風處水樣,一滴水中可見5個以上輪蟲就需要殺輪蟲。輪蟲屬于原生動物,但輪蟲怕光,在夜晚出沒覓食,最為集中活動時間為傍晚及黎明。考慮到安全問題,最好時間在天亮之前殺滅,夏天時間五點左右,使用“菌蟲清”2-4畝·米/瓶,按照全池水體計算用量,只潑灑塘邊。使用后注意魚的反應,增氧機不能停。
五、特別提示
輪蟲繁殖較快,經常出現殺了一次,一個星期又出現了。當遇到這種情況時,連續使用同一種藥物殺滅輪蟲會導致蟲越來越難殺,可以考慮適當加入1%阿維菌素殺滅輪蟲,需要加其他藥殺滅時,水質必須較肥且天氣好的時候使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