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行業大咖,世界盛會,為期兩天的第九屆世界華人蝦蟹養殖研討會,于12月8日在中國對蝦之都湛江落下帷幕。600多人的高端學術研討會,參會者大多數是國內外高校、研究所專家學者、在讀研究生和企業代表等。
高規格的學術會議,雖難以對一線生產者帶來最直接指導,但會議傳遞出的信息卻為對蝦行業帶來一些信號,從中可以看出行業的技術難點及突破趨勢。
信號一
很明顯,EMS病原研究已經成為短期內無法得出結論的學術難題,無論結論如何,短期內其對一線生產的指導意義已然不大。從與會者的發言中可以明顯感受到,高密度、高產量的對蝦養殖時代已經宣告終結。
研討會上,Lightner教授正式確定了EMS/AHPND與特異性副溶血性弧菌的關系,稱AHPND致病因子來自特異性副溶血弧菌,所有致病的副溶性弧菌中都包含一種-89序列基因,這可能是引發病害的關鍵序列。
Lightner 教授對如何預防深表無奈,“它一直在擴散,但是目前我們還沒有研究出阻止疾病擴散的方法。”
在Lightner教授研究的基礎上,臺灣成功大學羅竹芳教授在副溶血弧菌致病株與非致病株的基因體測序與比較研究中,發現了對蝦AHPND相關的-69KBP質體。此質體上帶有與光桿菌同源的昆蟲相關的毒素(Photorhabdus insect-related Pir toxins,PirA and PirB),在自然缺乏或基因刪除此Pir毒素試驗中,致病株明顯失去致病能力,證明副溶血弧菌的Pir毒素是引起AHPND的關鍵。
就如同癌癥研究,有效治愈癌癥是醫學界的世紀難題,是無數研究人員要不斷攀登的科學高峰。但對于普通人,雖然無法了解癌癥的病理或治愈方法,但依然可以通過科學飲食、合理運動方式有效預防。對于普通養殖者來說,理性養蝦,可能比期盼找到EMS真兇更重要。
信號二
對蝦病害日益復雜,甚至超出水產的范疇。對蝦養殖必須綜合考慮環境、各類投入品等因素,系統性面對和解決病害問題。這是產業鏈相關環節的企業未來努力的方向,也是值得開發的商機。新人養蝦、純靠經驗養蝦、傻瓜式養蝦,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Pir毒素蛋白通過質粒基因翻譯而來,該質粒是如何進入對蝦體內的,羅竹芳和Lightner均表示目前尚不太清楚,但他們認為可能源于其他物種,因為PirA和PirB與一些植物中發現的毒素蛋白同源性極高。
對此,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黃倢研究員也有類似觀點。黃倢介紹,其研究團隊2010年在全國各對蝦主產區采集的AHPND病例中,分離到了12株副溶血弧菌,其中得到一株高毒力副溶血弧菌,并找到了該菌株VPP19高毒力蛋白。
黃倢指出某些其他種類細菌,如哈維氏弧菌和金氏發光桿菌也能檢出VPP19,且對對蝦表現出類似致病性。
黃倢還介紹了一種病毒性對蝦偷死病,其臨床癥狀表現為對蝦肝胰腺萎縮、發暗或變淺或發紅,殼軟,生長緩慢,腹部肌肉發白,病蝦死底,30-80天累積性死亡,高溫期死亡率增加,該病毒目前暫時被命名為“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在對CMNV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該病毒與昆蟲類發現的類似病毒有較高的同源性。
黃倢大膽提出了“可持續的蝦類健康控制體系”,即包括生物安保控制和微生物學控制兩大體系,前者含生物安保計劃,生物風險分析,病原監測,無疫育苗場建設,SPF種苗培育和養殖場生物安保;后者含病原微生物資源,功能基因微生物表達,抗病微生物投喂防病,抗病微生物飼料強化,微生物增強生物絮團,有益微生物環境改良。
信號三
從今年各地養殖反饋的情況看,對蝦病害有蔓延之勢,且短期內無可逆轉,生態防控,理性、穩產將成為主流,透支環境、掠奪式的養殖方式將很快被市場淘汰。相關投入品企業的技術服務思路、營銷理念、開發策略、市場目標都應及時調整。在養成率不高,無特效產品的情況,能否因應趨勢提出有效的服務模式、養殖模式成為競爭成敗的關鍵。
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何建國表示,對蝦肝胰腺壞死癥(編者注:結合中國對蝦養殖一線“偷死病”的說法,及國際上對EMS/AHPND的描述,何建國將其統稱為肝胰腺壞死癥(HPNS))發生的直接原因是條件致病菌、有害理化因子、有毒藻類三類因子的綜合作用。出現HPNS的根本原因是養殖生態系統絮亂,生態系統抗應激能力弱,不能有效控制條件致病菌和有毒藻類的發生。
何建國認為對蝦養殖過程可分為早期生態系統、中期生態系統和晚期生態系統。
早期生態系統是指培水期和對蝦大量攝食飼料期,約30天。此階段池塘營養鹽缺乏,有益藻類和益生菌失去持續調控生態系統的功能,不能抑制條件致病菌和有毒藻類的產生,是對蝦養殖早期發生HPNS的根本原因。
中期生態系統是指養殖約20-70天時期,此階段隨著營養鹽大量輸入,容易產生老化的藻類和益生菌,非功能性藻類和益生菌過多,失去了生態系統調控功能,生態系統紊亂。這是對蝦養殖中期發生HPNS的根本原因。
晚期生態系統是指約養殖70天以后時期,此階段營養鹽的輸入大于有益藻類吸收和益生菌的轉化能力,有益藻類和益生菌作用達到最大值,僅依靠有益藻類調控和益生菌調控已經不能維持健康生態系統,這是為什么目前對蝦養殖難以超過80天的原因所在。
何建國表示,養蝦一定要使早期生態系統盡快進入中期生態系統,使中期生態系統不要過早的進入晚期生態系統。控制養殖環境容納量、生態防控是實現對蝦養殖成功的重要保障。
信號四
激素注射或可替代親蝦剪眼柄,生物育苗技術在對蝦領域或很快取得突破性進展,對種苗企業是一大利好。
廣東海洋大學陳兆明教授表示,通過研究親蝦“剪眼柄”促進親蝦性腺成熟機理,其進行了對蝦催產激素研究。如果該項研究成功,給親蝦注射催產激素,就可以促進其性腺發育及預測準確的產卵時間,替換替代傳統“剪眼柄”方法,從而避免育苗過程中對親蝦的傷害。陳兆明教授表示,目前該項研究工作進展順利,可以提高蝦苗數量,提高蝦苗體質及抗病力,從源頭保障對蝦種苗質量。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