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海洋學院院長吳常文教授領銜,浙江海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機構聯合破譯了大黃魚全基因組測序,構建了大黃魚基因組圖譜,成功解析了其先天免疫系統基因組特征。這是繼半滑舌鰨之后,我國公布的第二個海水魚類的基因組圖譜,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石首科魚類基因組圖譜,揭開了我國大黃魚基因組學研究的序幕。我國大黃魚研究從此進入組學時代。
大黃魚人工養殖1985年取得成功,進而成為我國網箱養殖產量最高的海水經濟魚類。但隨著養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人工養殖大黃魚遺傳多樣性降低、抗病能力減弱。
“養殖大黃魚抗病能力差,是不是可能與其免疫系統的特定基因組及其特定進化模式有關聯?”團隊成員通過大黃魚基因組測序、基因注釋,解析大黃魚抗病性狀的遺傳基礎。吳常文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研究發現,大黃魚基因組預估大小為728Mb,具有19,362個蛋白質編碼基因。系統發育樹表明,大黃魚在基因組成、基因結構、序列同源性等方面與三刺魚最為接近。
吳常文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對大黃魚進行了高深度全基因測序、從頭組裝和分析,發現大黃魚具有發育良好的先天免疫系統,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免疫模式,部分基因在大黃魚先天性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
除免疫性狀外,通過基因組信息的挖掘,還可以發現更多與大黃魚生長、抗逆、性成熟等生產性狀有關的基因,新的研究可望大大提高養殖大黃魚生產性能,促進今后大黃魚增養殖產業的發展。“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更多的野生大黃魚能走進普通老百姓的餐桌!眳浅N膶ξ磥沓錆M期待。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