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北部灣這片得天獨厚的海灣,廣西對蝦產業的優質特性已延續幾十年,近年更是以養殖面積及需求量(原料及終端需求)居全國第二位的地位,吸引著全國業界和有關部門的關注。
2014年,優質對蝦產品供不應求,但由于原料缺口問題,廣西的加工企業不能滿負荷生產,約一半以上對蝦原料要從越南、印度等國家進口。對蝦產業經濟前景廣闊,“十二五”規劃中,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打造的百億元農業產業之一。
近年由于工業、房地產業的影響,廣西對蝦養殖面積已經出現小幅度縮減,目前約為31.2萬畝,產量約22萬噸,產值106億元。
一邊是廣闊的發展前景,一邊是日益嚴酷的生產生態環境,廣西對蝦產業上下求索,只為向著做大做強的終極目標尋找“對路”。
1、良種覆蓋急需擴大
近日,由廣西水產研究院培育的耐寒品種“桂海2號”即將面世,這將改變目前廣西的南美白對蝦只能養兩季的格局,實現3季養殖。
廣西國家級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主任趙永貞說告訴記者,南美白對蝦最適生長水溫為25-35℃,一旦低于16℃,它們攝食量減少甚至不吃東西,也不生長,所以目前在廣西絕大多數養殖戶一年只能養兩造蝦。而冬季對蝦市場的需求量很大,到春節估計會漲到80-100元/公斤。因此,培育中心決定尋找耐寒能力強的新品種。目前已育出的“桂海2號”,比普通蝦耐寒4℃左右,9月投蝦苗,次年元旦或者春節期間收蝦。
據了解,“桂海2號”仍在種試階段,還要經過向國家提交品種申請鑒定,才能進行推廣。趙永貞說:“這個品種精養條件下畝產可達5000公斤以上,如果推廣開來,就可以讓南美白對蝦均衡上市。對養殖戶來說,將大大增加利潤;對于市民來說,產量多了,價格自然也會比較親民!
1月6日,在廣西國家級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防城港良種場,記者看到了目前廣西唯一通過審定,并正在大力推廣的“桂海1號”南美白對蝦。2014年,該育種中心生產了6萬多對“桂海1號”親蝦,推廣范圍遍及全國各大生產水域,但仍無法滿足廣西的養殖水面需求。
據了解,自2010年推向養殖市場以來,“桂海1號”的養殖覆蓋率逐年增大,但由于國有事業單位在資金、場地、規模和市場推廣方面的短板,一直未能占據廣西對蝦養殖產業蝦苗市場的主導地位。
據記者調查,廣西的大多數對蝦養殖戶對良種并不太了解,只知道一代苗、二代苗、土苗,而對廣西自己繁育的良種“桂海1號”和SIS品牌進口一代苗完全不了解。廣西龐大的對蝦產業,絕大部分依靠標粗型蝦苗場從廣東、海南等地調入小苗進行標粗淡化后,再向養蝦戶銷售。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廣西有蝦苗場近200家,除了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對廣西對蝦良種場擁有自主親蝦進行育苗外,其他苗場幾乎都從區外買進小苗,經過幾天暫養后出售。而且蝦苗場良莠不齊,引進的蝦苗未經嚴格檢疫,生產操作技術不規范,飼料品質參差不齊,導致蝦苗質量不穩定,劣質苗比例大。
廣西對蝦產業分會的專家建議,政府主管部門應扶持廣西幾家規模較大有實力的龍頭蝦苗企業,進行親蝦和幼體生產培育;同時加大對廣西對蝦選育單位的資助,使真正適合廣西本土養殖的品牌親蝦做大做強,從而持續提高廣西對蝦養殖良種覆蓋率和產業效益。
2、技術推廣講究示范
近幾年,欽州的對蝦養殖戶黃政峰因為連續7造養殖成功,在當地出了名!耙淮绲兔芏若~蝦混養”,是他的成功秘訣。
“投苗10-20天開始投放埃及塘虱,15公分規格塘虱的每畝投放25條左右!秉S政峰熟練地說起了魚蝦混養的技術原理和細節:“殘餌沉淀在池塘底部會滋生有害微生物,而埃及塘虱屬于底棲性魚類,在池底能起到翻底作用,可以有效減少殘餌的沉淀!
據了解,目前廣西魚蝦混養的清潔養殖模式得到了大力推廣,除了塘虱和蝦混養外,還有金槍魚和蝦、沙蟲和蝦等混養模式。
欽州養殖戶張衛東養殖的南美白對蝦曾因紅腿病感染,死亡率達到60%,一個偶然機會,他找到了應對這種蝦病的“土方”!爱敃r我發現,其中一個蝦池經過一段時間后,蝦病竟奇跡般好轉了。”張衛東后來找到了原因:蝦池內多了一小撮金槍魚,把死蝦全吃了,因此沒有發生大面積感染。
趙永貞分析,“魚蝦混養”的秘訣在于在養殖中構造科學的生物鏈,魚能吃掉蝦池中的藻類、蝦糞,最關鍵的是能將死蝦吃掉,從而避免病毒傳染。羅非魚、塘角魚、臘魚、黃魚都可以作為混養品種,而且魚、蝦之間的病毒不會交叉感染;祓B的魚一般也不會上市銷售。對此,養殖戶將混養于蝦塘中的魚形象地稱為“衛生監督大隊”。
據廣西對蝦產業聯盟調查,由于魚蝦混養模式所需資金投入較少,所以在廣西推廣較為迅速,目前九成以上養殖戶認可和采用魚蝦混養模式進行對蝦養殖。但高位池、循環水高密度養殖等好技術卻在廣西難以推開。
專家認為,廣西對蝦養殖戶普遍養殖規模小,養殖分散,資金投入少,抗風險能力弱,是廣西對好的養殖技術和模式接受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另外技術推廣途徑單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據了解,目前對蝦產業進行技術推廣的有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的試驗站、對蝦地方團隊的試驗站和各地水產技術推廣站,還包括各藥品和飼料生產廠商。進行的技術推廣途徑大多通過培訓會的形式,起不到實效。示范帶頭能起到很好的推廣作用,但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建立更多的示范基地和示范戶。
3、產業整合呼喚規模
深冬時節,全國大部分對蝦養殖區已搭起冬棚,但廣西的冬棚養殖卻不足2000畝。廣西這個傳統的對蝦養殖大省區,為何與其他養殖區熱情似火的陣勢格格不入呢?
“這要從浙江人到廣西養蝦說起!痹跉J州銷售對蝦飼料的經銷商黃國東說。對蝦產業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產業,投資回報率可以達到200%,甚至更高,這吸引了大量浙江人進入廣西養殖市場。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浙江人在廣西的對蝦養殖面積約為10萬畝,占廣西對蝦養殖總面積三成。
欽州更是90%的對蝦養殖面積是由浙江人經營。近日,記者在欽州看到,部分浙江人經營的養殖場停止了養殖。據介紹,這些浙江養殖戶習慣一年養殖一造蝦,一般清明節后投苗,養殖到10-11月份收蝦。而無論養殖成功失敗,賺錢與否,這些遠在外地漂泊的養殖戶每年都要回家過年,所以,廣西欽州、防城港的大部分蝦塘不會養殖冬棚蝦。而北海的浙江養殖戶較少,但本地養殖戶在冬閑時候不是選擇休養生息就是選擇外出打工,沒有在冬季繼續打拼的習慣。
“浙江人的蜂擁進入,導致本地蝦塘的年租金從原來的每畝300-500元漲至現在的2000-3000元。”廣西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陳曉漢說,當地農戶看不清塘租的行情,只愿短期出租蝦塘,租期一般定在3-5年。由于租期不夠長,投資者懼怕投資收不回,不愿投入大量資金對蝦塘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所以目前廣西對蝦產業設施化明顯比不上廣東、海南等省份。
記者在北海、防城港、欽州3市看到,大部分對蝦苗場都是室外進行苗種標粗,水質處理不達標,育苗質量差;養殖場大多是土塘養殖,且養殖規模小,多是10畝左右的散戶養殖,缺乏成片大規模養殖。
專家建議,目前嚴峻的養殖形勢正是產業進行資源整合、重新騰飛的良好時機,急需各級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促進土地流轉,助推廣西對蝦養殖業向規;、工程化發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