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日,記者在化隆縣德恒隆鄉哇家灘村村民馬海林的冷水網箱養魚基地看到,圓形網箱里,幾百條白鮭魚拍打著水花,翻騰跳躍。該養殖基地設置標準化養殖網箱179個,修建水產品加工廠區1000平方米,投放三倍體虹鱒、金鱒、齊爾白鮭等魚苗32萬尾,年產量達260噸。冷水魚養殖業已經成為化隆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新亮點,正沿黃河經濟帶如火如荼迅猛發展,一個全省最大的高原黃河冷水魚綠色產業網箱養殖基地呼之欲出。
近年來,化隆縣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工作目標,充分利用11萬畝水域資源優勢 ,通過項目帶動、政策扶持和興辦水產養殖合作組織,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建成方形網箱611個21996m2,深水圓形網箱42口19656m2,網箱面積累計達到41652m2;水產養殖合作社達12家,其中獲得“農業部健康養殖示范”稱號的有10家,取得綠色食品認證的有6家,帶動農戶202戶,年投放魚苗75萬尾, 實現捕撈產量52.6萬公斤,實現產值2104萬元,純收入達631.2萬元。先后建成了甘都鎮水車村,群科鎮向東村、團結一村,德恒隆鄉哇加灘村、牙什尕鎮牙什尕村7個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場。在甘都鎮水車村建成了1個80平米的魚苗繁育基地。年苗種生產能力達到15萬尾,為推進健康養殖提供了質優量足的苗種。
冷水魚品種也由最初的金鱒、虹鱒等單一魚種,逐步擴大到高白鮭、三文魚等多個冷水魚種。成功注冊了“金尊隆”、“黃河鱒龍”、“寶河源”、“海林生態”、“天意至鱒”、“伊尊源”、“三江漁”等7個魚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認證。完善形成了“政府政策引導、合作組織實施、農業部門監管、技術單位服務、群眾直接受益”的全新運作模式。按照資源節約和環境優化的原則,大力開展立體養殖、配套養殖,促進循環利用,提高漁業效益。在牙什尕鎮的下二村推廣魚蟹共育、魚蟹套養等兩大養殖模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