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每年往汶水塘投放魚苗,魚兒們吃水藻、浮游生物長大。每到年初三,便供參加“捕魚節”的村民免費捕撈。
滿滿的漁獲,寓意來年財也旺。
大年初三一早,天色有些灰蒙蒙,太陽還沒露出臉來,河源市東源縣漳溪畬族鄉中聯村,55歲的村民周添提上漁網、竹筐等捕魚工具走出了家門。他要去參加村里一年一度的捕魚節。
這是這個地處粵東北部的客家村落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漳溪畬族捕魚迎新春這一傳統鄉間習俗,迄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神奇”的汶水塘,四季水量不變
捕魚節在村中心的汶水塘進行,這口魚塘面積有十余畝,水塘一邊是一片翠竹,另一邊是鄉賢們集資修建的文化廣場,岸邊還有一棵少見的年齡過百的檳榔樹守護著。
關于汶水塘,在鄉民們當中還流傳著一個傳說。相傳在幾百年前,臨近的旅游勝地黃龍巖洞內曾有水流聲響,村里人就往里面倒了一筐稻殼,三天三夜后,稻殼竟然從汶水塘里面漂流出來了,鄉民說這水塘是黃龍的“龍脈”,為保護龍脈,鄉民都主動不污染塘水。村里的老人說,水塘里有大大小小幾十個泉眼向外冒水,不論干旱還是多雨,塘里水量不變,塘水始終清澈見底,魚蝦可見。
如今這口魚塘已經收歸公家所有,村里每年都會往里面投放魚苗。這些魚也從來不用飼料喂養,魚兒們吃水藻、浮游生物長大。每到年初三,供村民們免費捕撈。
每年大年初三的“捕魚節”,都吸引了眾多外地游客。據當地村民介紹,中聯村大年初三舉辦的捕魚節活動是由他們的祖輩相傳下來的,具體年代不詳,迄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原來默默無聞只限于一村的“捕魚節”傳統年俗,在2008年春節經央視新聞播出后,聲名大振。
“捕魚證”在手,才能下塘捕魚
出了門的周添并不急著下塘。由于捕魚的人數眾多,每張漁網都要獲得一張村里頒發的“捕魚證”,才能下塘捕魚。
上午11時,魚塘邊彩旗飄揚,圍觀的上千村民已經把魚塘圍了個水泄不通。還有不少從外地回來的鄉鄰慕名前來,車輛從塘邊一直延伸到了村口。這是這個地處粵東北部的客家村落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周添和村里的其他男丁們一起,赤膊上陣,蹲在水塘邊,只等捕魚開始的號令。
“咚咚咚鏘、咚咚咚鏘!”一頭醒獅開始繞水塘一周舞動,穿了新衣的孩子們,追著醒獅又跳又叫。
11點半,一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起,隨著“捕魚開始”的口令聲,蹲守在塘邊已久的男人們,“撲通撲通”跳下水,受了驚嚇的魚兒紛紛跳出水面,有些直接拍打在人的臉上、手上,圍觀的人群中頓時炸開了窩。
下塘的村民,最少3個人一張漁網,多由兄弟、父子組成,水塘里上百張漁網,村民兩三百人,一場“人魚混戰”開啟。吆喝聲、歡笑聲中,網里已經有了收獲。岸邊的親屬們及時遞上水桶、蛇皮袋、竹筐,四五斤重的草魚、鰱魚、鯉魚,一條條被撈了上來。
捕的魚越多,來年財就越旺
“今年我們家抓了6條魚,共有30斤,跟去年差不多。”梅姨在塘邊守著自己的大水桶,眉開眼笑,桶里裝著家中男人們的勞動成果,是肥美的草魚和鰱魚。
“魚”與“余”同音,寓意“年年有余”,按鄉俗規定,誰捕的魚歸誰所有。“捕的魚越多,來年財就越旺。”梅姨笑著說。
和梅姨家一樣,周添也收獲不少,幾網下去,他和兒子、兄弟們一共捕到了8條大魚。“今年的魚比去年少了,不過也還行。”盡管剛從魚塘上來,一陣風吹過,周添有點瑟瑟發抖,他猛抽了一口煙,低頭看著桶里的大魚,嘴角揚起一抹笑容。遠處的鞭炮聲由遠及近,周添把煙頭丟在地上踩滅,拎起水桶,“回家吃飯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