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羊城晚報訊,年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獸藥協會副會長、肇慶大華農生物藥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瑞愛帶領公司上百號人,坐船到大海上舉行一個特別的會議,她說:“以前我駐扎雞場研究疫苗,今后我工作重點在海上!”
23年前,懷揣夢想的少女陳瑞愛,放棄機關優厚待遇,進雞場從普通技術員做起,看糞便、為雞打針看病,短短十多年,硬是將公司的小小技術部,打造成上市公司。現在,在國家“一帶一路”大戰略的感召下,陳瑞愛“跨界”進入海洋這個全新領域,在新海上絲綢之路中謀求新發展。
作為新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首批踐行者,陳瑞愛認為,發展深海現代漁業經濟是新時期海上絲綢建設中比較具體的項目,國家要高度重視它。這個項目做好了,不僅能豐富百姓餐桌,更能宣示國家主權,實施國家的海洋戰略。
小試牛刀:海上建養殖交易基地
在某些人看來,陳瑞愛步子邁得有點大。
去年以來,陳瑞愛領導公司上下,下狠心做深海漁業,他們與珠海市合作建立了萬山海洋科技產業園,在珠江口幾個小島和大片海域謀求新發展。今年2月底簽訂的協議顯示,這個產業園中僅總部就占地50畝,與中科院、中山大學等著名院校開展深海高科技研究;海產品倉儲與加工基地占地200畝。
與此同時,產業園還在伶仃洋規劃5平方公里海域;規劃建設中國-東盟海產品海上交易中心,正規劃建設一條500米長的碼頭,專供海上船舶停靠與交易。
在海南三亞,陳瑞愛已經建成了規模龐大的海洋魚種繁殖基地。
“這只是我們小試牛刀!”陳瑞愛說,廣東人吃起雞、豬肉,自然想到“溫氏集團”,我們要做的是,再過5年到10年,廣東人要吃高檔海鮮,自然而然就想起我們的產品,“我們要做海上的‘溫氏集團’。”
其實,去年,陳瑞愛已經與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旗下的金羊廚房等渠道商合作,面向珠三角派送公司生產的“大麟洋”系列深海漁業產品。包括鮸魚、海鱺魚、章紅魚、珍珠龍躉、石斑魚等高品質適養品種,產品深受市民歡迎,往往產品剛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與很多海產品不同,由于技術攻關,“大麟洋”系列海產品實現了活鮮直接派送上門,讓饞嘴的人大飽口福。
華麗轉身:從雞場走向深海漁場
了解陳瑞愛的都知道,她從雞場技術員做起,一路走來,專注20多年做家禽、獸類各種疾病的防控,生產各類疫苗,公司生產的禽流感疫苗一度占全國市場六成份額。坐擁多項世界領先的禽流感防控技術,陳瑞愛本可歇息,但她還是選擇了遠航,目標是深不可測的茫茫大海。
“國家和廣東推進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決心、力度感召著我,我們決定要奮力一搏。”陳瑞愛說,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一帶一路”是偉大戰略部署。“大家都想在這個大戰略中做點事情,但做什么呢?除了海上貿易,我們感覺,深海漁業是最直接的切入點。”
“現在養殖體系中,淡水養殖比重太高,這不合理。”陳瑞愛說,地球上80%物種在海洋,90%動物蛋白質在海洋,海洋具有為人類提供食物、醫藥和能源的巨大潛力。當今世界人口膨脹、糧食不足、資源枯竭、能源危機和環境惡化等問題特別突出,開發海洋資源是必然選擇。
近年來,一些地方搞近海網箱養魚,由于過于密集,近海水環境受到嚴重污染,漁業資源減少明顯。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對海產品需求逐年增加,對食品安全要求更高,漁民過度捕撈,海洋捕撈業面臨資源枯竭危機,亟須轉型升級。
“深海漁業幾乎無污染,出產的海鮮品質高,需求太大。”陳瑞愛調查發現,我國沿海地區有長期消費海鮮的消費習慣,而中西部地區和內陸,人均水產品的占有量和消費量都很有限。
目前我國農村人均魚蝦年消費量只有4公斤左右,不足城鎮的1/3。假如9億多農民魚蝦消量增長一倍,將增加500多萬噸消費,市場潛力巨大。
而“藍色國土”的開發利用,也能宣示國家主權,避免我們的海洋權益被他國侵犯或掠奪。
建議:鼓勵企業開拓東盟市場
置身海洋產業最前端,對如何搞好新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陳瑞愛有話要說。
廣東海域面積達41.9萬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的2.3倍,大陸海岸線4114公里,居全國首位;擁有海島1431個、海灣510多個、海岸灘涂20.42萬公頃,做海洋養殖條件得天獨厚。東盟多數國家都是由島嶼、海灣、灘涂等構成,廣闊的海域蘊藏著豐富的漁業資源。
陳瑞愛認為,在新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海洋資源,廣東優勢明顯。國家應該鼓勵廣東企業積極參與深海魚養殖,做強做大海洋漁業養殖。同時,鼓勵企業走出去,開拓東盟等地市場,在越南、文萊、菲律賓等地建立養殖基地,開展高價值魚類的海上網箱養殖、良種繁育;在馬來西亞、越南等國開展羅菲魚的養殖。
陳瑞愛說,他們考察發現,珠海市萬山開發區已開始嘗試布局海洋產業全產業鏈。國家應該鼓勵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建立大宗商品現貨和期貨交易中心。建立海上水產交易平臺。比如在珠江口的廣州南沙區、珠海等地建立“中國-東盟國際海產品海上交易中心”。
呼吁:深海漁業應獲優惠扶持
陳瑞愛說,“一帶一路”相關基金,應該支持企業發展海洋漁業,扶持廣東企業提升海洋科技實力,積極培育各種海洋新技術。
“海洋產業亟須投入。”陳瑞愛說,美國全國有3/5科學家在開發海洋科技,在密西西比河區與夏威夷地區興建了海洋科技園區,從事海洋多項產業產品的開發,為全美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傳統的海洋捕撈業已經發展為遠洋捕撈、近海養殖、水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鏈完善的現代海洋漁業。
而我國海洋經濟大部分停留在傳統階段,發展高科技海洋產業的自主性還不夠,急需大力倡導海洋科技先導作用,突出區域特色,加強各產業的關聯性,培育產業集群。
“現在種田有補貼,漁民捕魚有柴油補貼,自主養殖深海魚,卻什么補貼也沒有!”陳瑞愛很不能理解,現在做淡水養殖購買的排灌機械、養殖機械,都有購置優惠,“海洋漁業是大農業重要組成部分,遠洋捕撈都有優惠政策,為何深海漁業沒有?”
她認為,深海漁業補貼優惠,應該等同于遠洋捕撈優惠政策。對因發展海洋漁業等產業購置機械設備等,應該出臺政策,給予購置補貼、運費補貼、產品免進口稅等。
“日本每年的漁業補貼超過50億美元,全球最高,歐盟年補貼額度也超過32億美元。”陳瑞愛說,大海變幻莫測,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企業才敢走出去“吃螃蟹”。否則,我國的深海漁業、海洋產業還是難以有大的進步。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