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浙江依海而興,因漁而名,素有“東海魚倉,中國漁都”之美譽。22萬平方公里的浙江漁場,是我省世代沿海百姓的衣食之源。然而,近年來“東海無魚”的顯示刺痛著每個人的神經。傳統的東海四大經濟魚類中,黃魚、小黃魚、墨魚已瀕臨滅絕。
面對漁業資源迅速衰退的態勢,省委、省政府當機立斷提出浙江漁場修復振興這一重大歷史使命,出重拳開展“一打三整治”、減船轉產、生態修復等系列工作,加強海洋漁業資源保護,修復振興浙江漁場。作為漁場復興的開局之年,浙江究竟會如何“下好這盤棋”,浙江在線推出系列報道《浙江漁場復興之路》。
拆解涉漁“三無”漁船浙江在記者倪雁強/攝
浙江在線舟山9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李利) 曾經,浙江漁場出產的大黃魚是千家萬戶的日常佳肴;如今,瀕臨絕跡的大黃魚身價暴漲已然成為名貴食材。曾經,手掌寬的帶魚打響了舟山帶魚的江湖名號;如今,細如手指的舟山帶魚也只能尷尬地倒進魚粉廠的攪拌機……
在物質匱乏的幾十年前,勤勞勇敢的浙江人思考著如何擴大產能提高漁業產量;而在物質富裕的今天,敢為人先的浙江人開始探討如何讓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
今年5月,浙江召開浙江漁場修復振興計劃實施工作會議;7月,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修復振興浙江漁場的若干意見》;近日,浙江申請全國首個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試點省的設想也獲得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肯定,試點方案正在積極制定當中。
魚貨減少蝦蟹橫行
東海魚倉鬧魚荒
浙江依海而興,因漁而名,素有“東海魚倉,中國漁都”之美譽。22萬平方公里的浙江漁場是我國東海漁場的核心區域,也是我省沿海45萬漁民、近100萬漁區群眾賴以生存的寶貴財富。從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浙江的海洋捕撈產能不停上升,漁業捕獲的產量也水漲船高。2013年全省海洋捕撈360萬噸,其中內海捕撈也就是在浙江漁場的捕撈量約為320萬噸。
“我們一般認為漁業可捕量占資源總量的一半是個比較良好的狀態,有利于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目前這個情況很不理想。”浙江省海洋學院徐漢祥院長說,浙江漁場的漁業資源總量約為400-500萬噸,而目前320萬噸的捕撈量顯然處于過度捕撈狀態,漁業資源衰退明顯。
漁業部門的統計印證了徐漢祥的話。由于長期處于過度捕撈狀態,浙江漁場盛產的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等“四大漁產”已名存實亡,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營養級水平更低的蝦蟹雜魚。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就是食物鏈的規則。大魚越來越少,小魚和蝦蟹就會越來越多。這也是近年來蝦蟹產量略有上升的原因之一。”徐漢祥說,打破了食物鏈也就意味著破壞了海洋生物的生態平衡,不利于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甚至還會帶來災難性后果。
浙江鐵腕修復漁場
要找回“東海”這條魚
要修復已經衰退的漁業資源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浙江人民橫下一條心,共護一片海。省委副書記、浙江漁場修復振興行動協調小組組長王輝忠將漁場修復振興工作比作一個跨越多年的大考。他說:“考卷是浩瀚東海,考題是如何實現浙江漁場修復振興,讓漁民過上美好生活,考官是船老大和漁民兄弟,考生是沿海6市29個縣和省級有關部門,考試的結果就是把東海‘這條魚’找回來。”
根據《意見》要求,浙江將用3年時間全面取締“三無”漁船,基本杜絕非法捕撈,初步建立海洋捕撈漁船轉產退出機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漁業資源科學利用、依法管控的長效機制,全面建成資源與環境動態監測體系,漁船、漁民服務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直排海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累計增殖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苗種100億尾,使浙江漁場漁業資源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
作為這場大考的第一個重要考點,浙江已在全省啟動“一打三整治”(暨打擊涉漁“三無”船舶及其他各類非法行為、整治“船證不符”捕撈漁船和漁運船、整治禁用漁具、整治海洋環境污染)專項執法行動。截至目前,共抓扣涉嫌違規漁船672艘,沒收拆解漁場424艘,核實扣減油補違規漁船39艘,沒收漁獲物近15萬公斤,移送司法機關查處27人;排查“三無”漁船11900艘,完成“船證不符”漁船整治535艘;清理海洋禁用及違規漁具3.6萬頂,極大地震懾了違法違規行為。
官員呼吁全國聯動
其實,“漁倉鬧漁荒”的并非只有浙江一家,而是全國海洋漁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究其根本是長期以來粗放式發展方式下形成的頑癥痼疾,也是海洋漁業領域各種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素質性矛盾交叉疊加的集中反映。
“浙江是全國第一個下決心搞漁場修復振興的省份,國家層面非常支持這項工作,初步計劃將浙江設為全國首個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試點省。”省海洋與漁業局總工程師童加朝說,要修復和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僅僅依靠浙江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各省聯動、全國一盤棋才能取得成效,才能讓海洋資源可持續地造福子孫后代。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