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川區三泉鎮畜牧獸醫水產站工作人員在某豬場飲用水源處發現金黃色透明見內臟的小魚,體內發著暗藍的熒光,體長約十幾厘米,長尾、無腳爪,凝是小鯢幼體,需待進一步考證。4月17日,區畜牧獸醫漁業局水產工作人員前往三泉鎮實地考察,在溶洞約400米處找到一只透明的“棒頭魚”,繼續深入洞穴,幾番周折才發現一只長出腳帶著透明尾巴的“棒頭魚”。
經查檢相關資料,初步認定“棒頭魚”為紅點齒蟾幼體。這是我國著名的兩棲動物學家劉承釗教授于1956 年,曾在南川縣大河壩仙米洞中最早發現物種,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蝌蚪在洞穴中生活的蛙類,特產于包括金佛山在內的渝東鄂西地區,為研究喀斯特溶洞地質演化歷史、溶洞穴居的珍稀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真實樣本,希望加強保護,讓千百年來留給人類的這一寶貴自然遺產、珍稀的特有的‘寶貝’,能夠永遠存活下去。
紅點齒蟾,拉丁學名Oreolalax rhodostigmatus,英文名ed-spotted Toothed Toad。類別:兩棲綱,無尾目,鋤足蟾科,齒蟾屬。為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于四川、重慶、貴州、湖北等地。紅點齒蟾幼體蝌蚪,生活在海拔范圍為800至1800米無光的山澗溶洞內,以水藻等為食,身體幾乎透明,經1~2年完成變態,成為一只色彩斑斕的紅點齒蟾成體。此物種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