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青島很多蝦、貝等優質的海產品出口,可是這兩年國外需求量降低,想轉為國內,卻“摸不著北”,很多企業想抱團“觸網”求重生。4月22日,隨著青島最大的海洋電商企業“喵在島”正式遷址青島國際海洋電商產業園,這意味著國內首個以海洋為特色的電商產業園正式進入試運行階段,島城打造的“海洋+互聯網”產業園模式實現了新突破。此外,市民也可吃到低價格的優質出口海產品。
百余家企業搶占先機 記者在現場看到,青島國際海洋電商產業園內不少工人還在忙著施工,有的配套設施還在建設中,有的辦公設備正在調試,“喵在島”電商團隊就搶著進駐了。正在指揮“搬家”的“喵在島”總經理賀虎告訴記者,作為青島本土一家專業從事海產電商的互聯網公司,一直從事海產類企業和產品的品牌策劃和推廣,這次先期入駐產業園,就是看好了這里的發展前景和扎堆氛圍,搶占電商先機,為入駐企業提供一系列的電商服務,借助電商產業園的巨大平臺,與入駐企業一起打通“海洋+互聯網”的線上線下路徑。
青島國際海洋電商產業園是由青島新農業聯盟和青島新農盟電商發展有限公司以眾籌方式啟動建設的,一期工程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共有三層,總投資3000多萬元,可以容納500多家企業入駐。
青島新農業聯盟孫奎府會長介紹,這個產業園立足于青島的海洋特色,順應“互聯網+”的趨勢,為青島的海產類、農產類和特色產品提供電商平臺,從產品策劃定位、美工制作、電商客服,到網絡代運營、產品線上線下拓客,都有專業團隊對接。產業園設立專門的電商服務平臺,能在最短時間內,為企業拓展電商渠道提供全方位支持。目前已有本市和周邊企業100多家簽約入駐,包括不少上市公司和國際國內知名企業。
“抱團”觸網求重生 “靠海吃海,海產品是咱青島的一大特色產業。”青島海譽南非葡萄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敏是建海洋電商產業園提案的發起人之一。她說,隨著青島海洋漁業發展,出現了一大批進出口型的水產企業,本市去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09萬噸,水產品進出口規模一直居國內城市第一位。
陳敏說,作為濱海旅游城市,青島的海洋特色產品雖然名目繁多,但是檔次、質量、品牌參差不齊。“沒有一個叫得響、成規模、可持續的品類,即使有名,也只在家門口有名。”
“這兩年出口企業在國外經濟形勢低迷的影響下,日子越來越難過,想轉為國內銷售,卻不熟悉路子。”孫奎府指出了當前海產品企業的痛點,有的企業想自己單做電商,要么不見效果,要么燒錢太多,比如島城一家海產出口企業,每年出口能達到10多個億,但當轉為進軍國內市場的時候也是束手無策,找不到方向。
對這一尷尬現狀,陳敏分析了其中原因,一方面,缺乏高水平的包裝、策劃隊伍,即使有團隊,也缺乏資金投入;另一方面,本土的海產品企業還是傳統的營銷模式。“青島的水產企業迫切需要擺脫單一的進出口加工貿易模式,形成品牌化、精細化、特色化的經營格局。”
每年雙十一電商驚人的銷售數據讓陳敏激動不已,“海產品也上網,抱團走電商之路。”陳敏認為,這是扭轉島城海產品行業現狀的絕佳機遇,把青島的海產品集合在一起,與電商對接,既能保證產品豐富,還能減少成本,又能打出青島的品牌。
低價也可買到出口產品 天宇物流總經理侯敏對于這次“鳳凰涅磐”十分興奮。她表示,這里原先就是為國內電商企業進行分撥發貨的集中地,也是青島市確定的首批培育的電商產業園,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大量電商企業入駐,為園區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將在電商物流、冷鏈配儲、生活配套、周邊環境等方面與新農盟一起,為創客團隊提供創業、創新的肥沃土壤。
在分揀中心,記者看到大包裝、小包裝的產品整齊地擺放著。“消費者下單后,我們后臺也能看到,然后進行打印單子,就是經常網購的人看到的貼在包裝盒的單子,根據單子我們就去把大包裝的產品進行分裝。比如,商家跟我們合作的魷魚絲,都是大包裝放在這,可是網購的人都是要其中的一小部分,這就需要再重新包裝,然后驗貨、稱重。”正在分揀的工作人員劉方斌說,這些工作準備好了以后,我們就會聯系快遞公司的,把貨物快遞到全國乃至全球各地。
“現在物流配送基地有2000多平方米,未來能達到兩萬平方米。”侯敏說,下一步還將建設冷鏈物流,運送新鮮的海鮮。
“青島跟海洋有關的好東西有很多,以前可能吃不到,但是有了這個海洋電商平臺,受益的不僅僅是企業,市民也有口福了。”孫奎府拿著一瓶魚子醬說,這一瓶是咱青島生產的,以前只出口國外,在國外一瓶20元,以后在海洋電商平臺買只需要15元。
孫奎府說,下一步干海鮮、新鮮海鮮以及休閑食品是我們的主打,把出口企業以前出口國外的都拿進來,并且跟嶗山合作,建立線下的體驗游。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