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大連人都知道,“渤海刀”味道鮮美,近年來產量卻極少,價格不菲。最近有市民發現,海鮮市場里出現了不少銷售號稱正宗渤海灣刀魚的攤販,個頭都挺大,珍貴的“渤海刀”難道開始“批量生產”了?魚類專家表示,其實沒有明確的渤海刀這種魚類,疑似小帶魚,營養價值跟一般帶魚沒有太大區別,不排除商家借此概念炒作。如今因為過度捕撈,大連人曾經常吃的小帶魚、面條魚、鱸魚等這些野生美味產量正急劇減少。
市場亂象:此渤海刀非彼渤海刀
“刀魚秋天好吃,怎么春天就有這么多‘渤海刀’賣?”開春以來,海鮮品種增多,渤海灣刀魚是真是假?記者近日走訪本市一些海鮮市場看到,有不少商販在銷售“正宗渤海灣刀魚”、“正宗渤海刀魚”,每斤四五十元至百余元不等,個頭大小有些差別,商販都聲稱絕對是正宗的“渤海刀”。市民王女士是老大連人了,上周她在飯店吃飯點了一盤“渤海刀”,一條約一斤重就200多元,但吃起來怎么也覺得不似曾經的味道了,遠沒有記憶中那么鮮美。
大連人喜愛吃的“渤海刀”幾乎難覓蹤跡,怎么春季卻多有銷售?一位多年經營海鮮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刀魚就是帶魚,口感取決于產地,北方產刀魚肉質緊致鮮美,南方肉質松散。“渤海刀”是品種魚,一般長到一斤多,肉薄,漁船捕撈時會極偶然地“順”上來幾條。“說是渤海灣的刀魚,其實是渤海灣的產地魚,不等于大連人說的品種魚‘渤海刀’。”業內人士說,產地魚肉厚,能長到兩三斤重,味道香,但不如“渤海刀”鮮。如果每斤低于150元,應該可以肯定就不是“渤海刀”了,他透露,很多賣渤海灣刀魚的商家是在偷換概念,拿產地魚或南方刀魚賣,不明白的市民可能就會被“忽悠”。
專家釋疑:渤海刀品種難以界定
記者詢問了幾位海鮮攤主,他們對“渤海刀”的身形描述沒有明確的標準。
大連自然博物館魚類專家趙永波長年研究魚類,他認為大連人常說的“渤海刀”在學術上沒有明確的概念,叫法挺含糊。
刀魚是帶魚的俗稱,我國四大海域主要有四種:小帶魚、帶魚、窄顱帶魚和沙帶魚;小帶魚、帶魚在黃海、渤海居多,后兩種主要分布在東海、南海。
根據漁民、商家所描述的體型特征,他懷疑“渤海刀”是小帶魚。“小帶魚長度一般不超過一米,身上側線位于背部和腹部中間位置,幾乎是直的。帶魚最大的能長到三米長,側線偏下靠近腹部,南方的沙帶魚牙齒向外生長。”趙永波感嘆,前年起他就沒在大連市場里發現一條小帶魚,去年在皮口調查時,只在小雜魚堆里見到過一條60厘米長的。
老漁民一年才捕到10條渤海刀
“過度捕撈是導致其難覓蹤跡的主要原因,帶魚雖然生長快,但無法養殖,完全是野生的,一個種群的帶魚成群活動,漁船一網下去會撈起一大群。”趙永波翻出了一張小帶魚標本照片說,如今想看其真身只能找照片了。
高新區龍王塘的船主老殷深有感觸,野生黃花魚三年內捕撈量減少了一半,如今一網上來有時只有兩條,鯧魚幾乎看不到,面條魚更不用說了,沒貨也沒價。“‘渤海刀’一年多的時候能捕上來10條左右,少則兩三條。”老殷說,自己不舍得吃,每網捕魚量少,要賣出去才能收回成本,少則100多塊,到魚販手里能高到300多元。另外,魚販增多競爭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過度捕撈,導致野生魚數量減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