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壯實的身體,憨厚的笑容,滿頭的汗水,見到正在池塘邊干活的陳彬,你一定想不到他是剛從長沙回到農村創業的“高材生”。
從創業之初的“荒草遍地”,到如今的“蝦稻共作”,陳彬的小龍蝦養殖產業在長沙望城區東城鎮大龍村已小有名氣。不僅如此,他還通過引入“公司+基地+農戶”合作模式,向村里推廣養蝦經驗,幫助村民共同致富,實現雙贏。
返鄉創業的“高材生”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羽毛球專業……雖然陳彬的家鄉就在東城鎮,這個1990年出生的高材生卻從沒想過會回農村老家養蝦。
可命運總是令人捉摸不透。畢業之初,陳彬的職場生涯并不順利!按髮W畢業后找工作碰了不少壁,還曾在高檔酒店里做過事,但收入不高,干得并不開心。從小生活環境優越的陳彬心里憋了口氣,想要干點自己的事業!
除了年輕人渴望實現自我的追求外,陳彬返鄉創業的背后更是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希冀!拔覄偖厴I時回老家探親,看到不少農田成了荒地,田埂上長滿雜草,一旦下雨就無法通行!标惐蛘f,年輕勞動力都流向城市,留守老人的勞動與管理能力不夠,即使能種,也頂多種一季稻,收入普遍偏低。
如何改變家鄉面貌?“長沙在望城成立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依靠科技手段發展現代農業將是大勢所趨。”這是陳彬給出的答案。
有了創業的夢想,項目選擇便成關鍵。通過偶然的機會,陳彬發現長沙地區小龍蝦銷路不錯!伴L沙人特別喜歡小龍蝦,一幫朋友點上幾盆,可以從下午吃到凌晨兩三點!标惐蛩懔艘还P賬,一條街一晚就能消費幾噸小龍蝦,而所有街道加起來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懷揣著夢想與計劃,陳彬注冊了一家公司,并在東城鎮大龍村承包了200來畝水塘,開始他的養蝦事業。
“蝦稻共作”打造生態養殖模式
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創業,農業受天災人禍的影響,變數很大。承包水塘后,在一些“技師”的推薦下,陳彬在承包的水塘中投入一批外觀十分好看的“蝦苗”,可過了一段時間,這批“蝦苗”不僅沒有產卵,反而還死掉不少。經專家鑒定,這些所謂的“蝦苗”根本不是用來產卵的種蝦,只能作為成品直接賣給蝦子店。
有了經驗教訓,陳彬深知養蝦專業知識的重要性,他專程前往湖北請教專家學習養殖小龍蝦,還找到湖南省農科院的專家幫忙做規劃,小龍蝦養殖漸漸走上正軌。在專業知識與養殖實踐的結合中,陳彬選擇了一種純生態的小龍蝦養殖模式——“蝦稻共作”,即充分利用現有稻田資源,保證小龍蝦長的大、效益高,又能同時進行水稻培育。
“我的每個水塘的中部是稻田,四周挖出一圈大溝。如此一來,在稻田需要整田、插秧時,放出一部分水,使稻田部分露出來,此時稻田周圍的大坑就供幼蝦生長;整天插秧后,我們再放水,把溝里的幼蝦引入稻田里讓其繼續生長!标惐蚪榻B,相比于在普通溝渠內養殖,通過“蝦稻共作”生態模式,不僅產量增加,每年能收兩季蝦和一季稻田,小龍蝦的品質也上了一個臺階。
“現在蝦塘區域的生態非常好,水域面積很大,夏季很涼快,青蛙、野鴨也經常跑過來玩。我時常到塘邊散步,吹吹清涼的風,聽聽蛙叫蟲鳴,好不愜意。”陳彬頗為得意地說。
“養蝦能手”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目前,陳彬已擁有200來畝的小龍蝦養殖面積,50名職工均來自附近的村莊!艾F在每畝產量至少有280斤,小龍蝦市場價每斤能賣28-30元,減去成本,光賣蝦一項今年少說也有幾十萬的利潤。”陳彬已經成為當地不折不扣的“養蝦能手”。
屏蔽此推廣內容“我們引進‘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由公司租下土地,建設成現代農業基地,吸納周圍農戶加入進來。”陳彬介紹,公司把養蝦經驗介紹給農戶,還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農戶養出的蝦子我們來收,農戶不用擔心虧本。此外,公司向農民支付的土地租金已經超過農民自己種田的收入,農民還能到公司上班賺取工資,收入至少翻了一倍。
蝦養的事業風生水起,但陳彬的下一個目標則是打造一個集中休閑、餐飲、養殖于一體的生態農莊。當下,他的目光已看向蝦塘邊千余畝的土地,按規劃,這里將建立起一座種植櫻桃、金桔、無花果等小水果的“四季果園”,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果樹開花結果,吸引四方游客。
孫進兵是村里生產隊的大隊長,是第一批加入陳彬公司的農戶,也是如今小龍蝦養殖基地的負責人,他感慨地說:“以前狹窄的田埂變成了現在寬闊的水泥路,荒田里長出了肥美的小龍蝦,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現在村里各處均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