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海水養殖業快速發展,大批石碟魚出口韓國。
多年的海水產品養殖研究,使侯旭光對國內外海水養殖狀況十分熟悉,尤其對威海的海水養殖情況更是了如指掌。他認為,目前,威海的海水產品養殖還處于初級階段,還在“靠天吃飯”,沒有脫離“大農業”的范疇,為此,他結合“鮑魚全年育苗及復式養成”新技術項目的推廣應用,建議我市海水養殖業應加快升級換代的步伐,盡快實現從“大農業”范疇向“工業化”轉變。
海水養殖要注重引進優良品種
“目前,中國海水養殖業面臨品種退化的局面,迫切需要注重引進和改良優良品種。”侯旭光說,由于諸多因素,目前我國的一些海水養殖品種已產生嚴重退化,抗病害能力也逐步減弱,最終造成了一些海水養殖戶不得不放棄了養殖。他舉例說,中國對蝦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工育苗成功后,曾經掀起一股養殖熱潮,但由于近年來屢屢出現病害,有的地方還出現大面積死亡,以至于一些養殖戶血本無歸。目前,養殖戶已經逐漸在減少,而許多對蝦養殖戶轉而改養引進的南美白對蝦。
鮑魚也面臨著這種情況。目前我國鮑魚(野生和養殖)的總產量大約在3000噸左右,野生資源幾乎捕獲殆盡,而養殖產量極低,所以只能依靠大量進口來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
侯旭光稱,我國海水養殖有幾次大的發展都與引進優良品種有關,比如當年引進海灣扇貝后,就曾帶動國內海水養殖業發展很多年,牙鲆和大菱鲆的引進養殖也曾帶動了國內海水養殖業的一次新的發展。
據侯旭光介紹,目前他正與新西蘭Pacifica公司和Canterbury大學合作,進行鮑魚育苗和養成的高技術合作,使用先進、節能和環保的新型育苗設施,并引進新西蘭彩虹鮑進行品種引進和雜交。新西蘭彩虹鮑是世界名鮑品種,不僅個大、肉味鮮美,而且外殼也是非常漂亮的工藝品。他說,項目成功后,將對威海建設成為我國鮑魚苗種、育苗和培養成高技術、高效節能育苗設備開發、新品種引進和海珍品進出口基地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從而提高我國鮑魚養殖的產量和品質,推動山東省乃至全國鮑魚養殖業的發展。
海產品養殖育苗技術亟須革新
“我國海水養殖亟需突破的不僅僅是優良品種上的引進,最重要的還需要提高育苗和養殖技術。”侯旭光說,我國在海產品高效育苗技術方面還非常落后,傳統的育苗方法一用就是幾十年,缺乏根本性改變,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實現養殖技術水平的大幅提高,促進水產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以鮑魚為例,山東省是我國北方主要的鮑魚養殖基地,自然環境優良,養殖規模很大,但其產量卻很低。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育苗技術落后,一年只能一次育苗,而且產量低,技術可靠性低;鮑魚幼體的附著率和稚鮑的存活率低;幼鮑和成鮑的生長速度慢、周期長;種質退化、抗逆性差,病害嚴重,死亡率高達90%以上;生產工藝落后,成本高而效率低。以上這些原因導致了生產企業的鮑魚產量低且不穩定,養殖周期長而成本很高,投入和產出的比例不合理。
與鮑魚養殖一樣,我國傳統的海產品養殖方式,以季節性育苗較多,而這從一定程度上約束了海水養殖業的發展。侯旭光介紹,他在新西蘭工作期間已經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目前已實現了彩虹鮑的全年可控育苗,主要是通過對種鮑進行調控蓄養,控制種鮑的性腺發育,達到由過去的一年一次育苗改變為全年隨時可以育苗。這樣鮑魚養殖的生產規模也能實現從每年一次變成三四個周期。
侯旭光說,這一技術的突破,也帶給人們啟迪,是否可以對扇貝、牡蠣等一些貝類也實行類似的手法育苗呢?這種可控育苗方式如果能夠在海產品養殖中得到推廣,那么無疑將對我國的海產品養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海產品養殖工藝流程需要變革
“目前,我國海水養殖還停留在‘靠天吃飯’的狀態。”侯旭光指出,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市海水養殖的工藝流程還非常落后,有些“工廠化”養殖并沒有達到“工業化”水平,仍然難以擺脫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的制約。
他說,目前我市海水養殖的工藝流程還比較原始,即使是一些“工廠化”的養殖車間,仍舊采取的還是老一套的“圈養”養殖工藝。再加上北方溫差較大,冬夏兩季比較明顯,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一些海產品的生存能力會大大降低,需要對它們夏天降溫、冬天提溫,這就增加了養殖成本。
侯旭光說,這種“開放式”的養殖工藝,主要靠海水自身的凈化能力來解決問題,在遭遇大風、大浪、赤潮、海洋環境惡化等情況時就難以應對。為了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提高養殖產品的成活率,一些養殖戶只好依靠投放藥物等措施來應對,但這樣就會帶來海產品藥物殘留,從而釀成健康安全風波。近幾年,也有些海產品養殖企業搞異地養殖,但不是根本解決之道。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從改善養殖工藝入手,對工藝流程進行改造,真正實現“工業化”養殖。
侯旭光說,一些海水養殖業發達國家基本上走的都是“工業化”的路子,其養殖工藝也比較先進。比如目前比較領先的“海水循環工藝”,其程序化、自動化、可控性、穩定性強,由于是半封閉狀態的運作,每天海水引進和排出的比例都很少,不僅資源消耗少,成本大大降低,并且還有效地避免了自然災害的影響。
他說,海水養殖一定要改變幾十年一成不變的局面,要改進工藝流程,做到可循環利用,節約能源,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擺脫“靠天吃飯”的原始落后局面,實現從“大農業”到“工業化”過程的轉變,這是一個發展方向,也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