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腸炎
【病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潔事物或攝食過飽、腸道飽脹、排泄受阻,最后由細菌感染腸道引發腸炎。
【病原體】 點狀產氣單胞桿菌
【癥狀】
病魚常常腹部膨大,呈現紅斑,肛門突出,魚體呆滯,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動,不進食。剖開魚腹,可見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炎,腸內無食物,充有淡黃色黏液和血膿。
【治療方法】
治療腸炎的方法較多。市場銷售的藥物也較多,內服藥如納克菌、魚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藥如浴菌潔、呋喃西林、慶大霉素、土霉素、痢特靈等藥物稀釋后浸浴,均能取得較好療效。
白皮病
【病因】 由于水質不潔,特別是水族箱中的分辯沒有及時清除,或因捕撈、換水時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導致病原菌感染。
【病原體】 為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稱為白皮極毛桿菌
【癥狀】
發病開始時,只在背鰭基部或尾柄處出現一小白點,隨即迅速擴大,從魚體背鰭向后蔓延,以至背鰭與臀鰭間的體表至尾鰭全部發白。隨著病情加劇,病魚游泳能力明顯減弱,體軀平衡失控,頭部朝上,尾鰭朝上,與水面垂直作上下游動掙扎,不久死亡。每年5-8月間為流行季節,發病后2-4天即死亡,死亡率高。
【治療方法】
可用12.5ppm金霉素,或25ppm土霉素水溶液浸洗30分鐘;也可用1ppm漂白粉或2-4ppm的五倍子灑于水族箱中消毒治療。
豎鱗病
此病為彩雀魚最常見和致命的疾病,難治愈。
【病原體】 為一種與水型點狀極毛桿菌類似的細菌。
【癥狀】
病魚表現的癥狀特點是體表粗糟,多數在尾部部分鱗片象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它的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含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和皮膚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癥狀。病魚游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2-3天后死亡。當水質不清潔,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飼養水溫過高,以及當魚體鱗片被劃破等情況下易患此病。攀鱸科、斗魚科等泡沫卵生魚類常患此病。難于治愈,即使治愈后,色彩、光澤、體態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浸入濃度五萬分之一單位的四環素溶液中洗浴1小時;還可用2%的氯化鈉溶液與3%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洗浴10分鐘;或用氯霉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靈溶液,或慶大霉素溶液浸洗,還可以用上述藥液的1%稀釋成低劑量灑缸。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