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昨天,由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市委宣傳部、市海洋與漁業局等35個單位聯合舉辦的青島市2015年世界海洋日暨海洋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在青島奧帆中心舉行。當日,我市在奧帆中心情人壩臨時搭建了6條滑道,市民代表親手將650萬單位的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褐牙鲆苗種放歸大海。據了解,今年我市共在膠州灣、靈山灣、瑯琊臺灣、鰲山灣海域和萊西湖、尹府水庫水域放流15億單位中國對蝦、日本對蝦、六線魚、褐牙鲆、三疣梭子蟹、金烏賊、鰱鳙魚等水產苗種。
■現場
市民親手送魚蝦蟹大海安家
昨天上午10時許,增殖放流活動開始,參加活動的500多名市民代表及各界人士一齊涌向奧帆中心情人壩。工作人員早已在此搭好6個長約10米的放流滑道直通大海,距離幾十米遠的魚苗認領處則整齊堆放著數百個白色保溫箱,當日要放流的蝦苗、蟹苗就存在保溫箱內。“今年的增殖放流活動受到了島城眾多企業、單位、團體和市民的積極響應,截至目前認捐苗種資金已達到71萬余元,全社會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氛圍日趨濃厚。”市海洋與漁業局負責人介紹,這次放流的650萬單位的苗種有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褐牙鲆3個苗種。
工作人員打開裝魚苗的保鮮盒子,苗種的“芳容”讓參加放流的熱心市民大喊新鮮,褐牙鲆魚的個頭最大,有十厘米左右,它們表現最歡,不時地在白色透明塑料袋里蹦跳;三疣梭子蟹苗只有半個小拇指指甲蓋大小;中國對蝦苗也有3-4厘米長。“我認領了2萬單位魚苗,特地帶孩子來感受關愛環境的感覺。”帶著11歲兒子來參加放流活動的市民張萍親手解開裝有中國對蝦苗的袋子,和兒子一起將蝦苗和水一起倒進放流滑道內,蝦苗順著滑道流入了浮山灣中。
■幕后
今年放流15億單位水產苗種
“今年中央、省、市三級財政計劃投入3800余萬元,放流15億多單位中國對蝦、日本對蝦、六線魚、褐牙鲆、三疣梭子蟹、金烏賊、鰱鳙魚等水產苗種。”市海洋與漁業局負責人介紹,主要在膠州灣、靈山灣、瑯琊臺灣、鰲山灣海域和萊西湖、尹府水庫水域放流。根據公益活動工作安排,嶗山區、黃島區、萊西市將分別在6月12日、13日和27日,開展青島市2015年世界海洋日暨海洋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公益活動分會場活動。
據介紹,我市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每年都組織開展近海海域海洋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多年來,這項活動已經由政府行為提升為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至今已放流各類優質苗種累計60多億單位,海洋生物資源正在逐年恢復。根據近年來增殖放流評估調查顯示,放流綜合投入產出比可達到1:10,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說法
主要放流本地“土著”物種
在今年放流品種選擇上,中國對蝦、日本對蝦、三疣梭子蟹、褐牙鲆是主要品種。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劉萍介紹,牙鲆魚、中國對蝦、梭子蟹等“土著品種”是我市增殖放流最多的海洋品種。對蝦和梭子蟹的生長周期較短,放流時不過一指寬的小蝦苗、小蟹苗將在3個月的休漁期間自由生長,8月份就能重新“游”回市民餐桌。特別是梭子蟹屬于近岸洄游物種,“戀家”不會游遠,因此放流后從經濟效益角度來講,回捕率較高。
“不同于鲅魚等洄游的品種,放流品種的活動范圍都很小,只限于青島近海,相對較容易跟蹤和捕撈。”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之前委托中國海洋大學做過兩年放流苗種跟蹤調查,放流的品種都屬于地域性較強的品種,一般都會在島城近海活動,不會跑得很遠。
蝦蟹當年上餐桌魚要隔年捕
“盡管現在放流的都是些苗種,但經過幾個月的生長,到了9月份休漁期結束,蝦蟹基本就可以捕撈了。”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放流品種的生長期長短不一,其中中國對蝦的生長期較短,只有3至4個月,放流的對蝦苗種到了9月份開海就達到每斤15只至20只的個頭兒。梭子蟹的生長期大約為半年。放流時的螃蟹苗種看起來很像一個個西瓜子,但等到了中秋節前后,它們就會“頂蓋兒肥”,變成最高身價的大梭子蟹。
“魚類的生長時間都較長,但一年以后也可以捕撈上市。”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一般魚類品種都是隔年捕撈上餐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