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姜云才養殖場的工人在初步加工牡蠣。
從400畝養殖面積增加到6000畝,從1個人單打獨斗到組成176人的專業養殖合作社,作為乳山牡蠣養殖面積最大的養殖戶,退休后開始創業的姜云才,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產業帶頭人。
現如今,姜云才又將牡蠣搭上了淘寶快車,知名度迅速提升,訂單應接不暇,產品遠銷全國各地,但他卻謙虛地說:“養殖牡蠣致富,我才剛上路呢。”
認準牡蠣養殖
退休后大干一場
姜云才所在的徐家村是徐家鎮一個小漁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里大部分村民都是漁民,牡蠣養殖是他們的傳統產業。
“牡蠣品質就數咱乳山的好,很多外地養殖戶都到我們這里來育肥增鮮。”昨日,姜云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牡蠣就像上天賜給乳山的一份禮物,獨一無二。也正是因此,退休后的姜云才將目光鎖定在牡蠣養殖產業。2002年,他不顧朋友的勸告,執意將全部家當投入到牡蠣養殖中,當年就承包了400畝養殖面積。
萬事開頭難,從牡蠣養殖前期準備工作開始,姜云才心里就打鼓。此時,他想起了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漁技專家,于是便向其尋求幫助。技術人員聞訊后立即派出漁技專家到徐家村,手把手教姜云才養殖技術,從養殖筏架的間距到養殖籠的密度,專家全程跟進指導。當年,姜云才的牡蠣養殖就開始盈利。
用心鉆研技術
事業越做越大
姜云才的牡蠣養殖之所以成功,除了與其艱苦努力有關,更離不開漁業科技的支持。“從我開始搞牡蠣養殖,專家就指導我采用太平洋牡蠣筏式育肥養殖技術養殖。”姜云才說。
記者了解到,太平洋牡蠣筏式育肥技術,是乳山漁業科技人員和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對牡蠣養殖技術及養殖方式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探索、研究和實踐后,根據乳山海區和養殖生產情況,開辟的牡蠣養殖新途徑。姜云才在漁技專家的指導下,積極鉆研牡蠣筏式育肥養殖技術,使養殖風險大大降低,效益猛增,極大地促進了牡蠣養殖廠的規模化、科學化發展。
依靠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技術支持,姜云才持續擴大養殖規模,2009年,牡蠣養殖規模達到上千畝,產值達到千余萬元。就在當年,姜云才遇到了一個難題——牡蠣不肥了。
“從當年10月開始收獲牡蠣,我就發現相比往年,牡蠣肥度明顯不足。”一時找不出原因的姜云才趕緊向技術人員求助。技術人員趕到現場,查看了養殖環境,之后又多次進行試驗探索,終于發現牡蠣不肥的原因,是養殖密度過大造成的。“由于養殖戶越來越多,養殖面積驟增,導致密度過大,牡蠣吸取營養不足,肥度欠佳。”姜云才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迅速將養殖籠間距從50厘米增大至1米,閥架之間的距離也拓寬到8至10米。次年,調整后的牡蠣肥度喜人,受到了收購商們的青睞。
成立專業合作社
帶動鄉鄰致富
“養殖牡蠣讓我賺得盆滿缽滿,與牡蠣就此結下不解之緣。”姜云才說,他在做大做強自身牡蠣養殖產業同時,也樂意為周邊牡蠣養殖戶傳授自己的養殖技術和經驗,帶領周圍群眾發家致富。
2011年,姜云才牽頭成立了久大海珍品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已經帶動了176名牡蠣養殖戶共同致富。“我們合作社社員養多少畝的都有,近幾年基本都賺到了錢。如今政府又舉辦起了牡蠣節,乳山牡蠣的知名度更高了,我們的養殖熱情也越發高漲。”姜云才說,牡蠣產業的發展也解決了周邊村民的就業問題,村民隨船出海打撈牡蠣、裝牡蠣、婦女砸牡蠣、補牡蠣籠,樣樣都能賺錢。
2013年4月,姜云才的養殖區被評為省級現代漁業示范園區,所養牡蠣獲得綠色食品認證,乳山牡蠣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今年初,聽說村里要設立一個村級漁技服務站點,姜云才馬上向鎮漁技站申請報名,并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村級服務站點能夠設置在合作社。
“這樣我就可以及時獲取最新信息,并且‘名正言順’地為周圍的養殖戶進行技術服務。好技術,我愿與大家一起分享,共同致富。”姜云才十分大方。村級漁技站建設領導小組審核后,認為姜云才的合作社完全符合村級漁技站的建設條件,并予以批準。
如今,姜云才不僅負責徐家村村級服務站服務區內的牡蠣養殖生產技術指導、服務和培訓,還配合上級漁技推廣部門做好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并及時準確提供各類漁業生產信息和數據,為上級漁技推廣部門決策和管理提供可靠依據。
搭乘淘寶快車
省外銷量驟增
去年12月,淘寶網山東館乳山基地正式開館,這是山東省首家縣級市淘寶特色平臺,在淘寶上集中搭建乳山特色產品宣傳平臺,提高城市知名度。這一平臺的搭建,為乳山牡蠣等本地優勢海洋產品,提供了“媒體+電商+產業園”新型產銷模式,推進乳山當地農產品和水產品向外宣傳和推廣。
“以前,由于我們的養殖面積大,主要是做批量銷售的。”姜云才說,由于養殖戶多按訂單采收,在市面上能買到的多是被收購商挑剩的貨,難見大個牡蠣。現在,隨著乳山牡蠣在淘寶上的熱賣,上門求購盒裝牡蠣的客戶越來越多,像姜云才一樣,乳山的大多數養殖戶都看準了這塊“蛋糕”,他們找專門的設計公司制作了包裝盒,并挑選大個牡蠣包裝成禮品。
“今年年初,我們接到了來自北京的訂單,需求量為1萬公斤,也就是1000箱,而且收到了客戶的好評。”姜云才說,這一筆訂單就讓他嘗到了網絡銷售的甜頭。為了進一步打響乳山牡蠣的招牌,姜云才還專門注冊了自己的品牌,并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
創業建議:
抱團發展降低創業風險
“相比其他養殖行業,牡蠣養殖業的風險較小。”姜云才說,盡管如此,養殖散戶們還是要吸取“海參價格暴跌”的教訓,盡量參股合作社,抱團發展,降低風險。
姜云才忘不了,2013年的牡蠣養殖業遭遇了“寒冬”,長勢一般,價格波動大,一些散戶摸不清市場行情,盲目出售,導致收益極低。
“當時,我們合作社的成員經過商量,決定暫緩銷售,將損失降到了最低點。”姜云才說,合作社不僅從苗種供應、養殖技術指導到銷售一條龍提供支持,而且還可以幫助養殖戶分析市場,共同應對養殖風險。(記者 于琦)
扶持政策:
品牌升級牡蠣養殖“錢景”好
近日,乳山市組織多家水產品加工企業攜帶牡蠣等品牌水產品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2015第十六屆中國國際食品和飲料展覽會”。展會上,來自泰國、馬來西亞等地逾30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向乳山水產品企業表達了合作意向。近年來,在乳山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乳山牡蠣成為了牡蠣市場上的“金字招牌”,遠銷全國各地,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乳山牡蠣之所以在市場上如此吃香,與千方百計打造乳山牡蠣品牌密不可分。乳山牡蠣素以鮮美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備受青睞,在乳山海洋漁業經濟中是當仁不讓的“主角”。然而,酒好也怕巷子深,長期以來乳山牡蠣并未為外界所認知。叫響牡蠣品牌,乳山積極行動:2009年,在乳山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乳山牡蠣”地理標志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批準并投入使用,牡蠣身價隨之水漲船高。與此同時,乳山市出臺了《關于扶持牡蠣產業化發展的意見》,組織成立了山東海洋生物制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牡蠣產業化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支撐。
為讓特色優質海產品加速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市場,乳山市廣泛組織引導企業利用水產品博覽會、交易會等平臺,展示推介乳山牡蠣等優質海產品。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