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飼料業行業從“資源爭奪戰”,“機會爭奪戰”到“價格戰”,一路走來,目前正處在深度轉型和大整合時期。
伴隨著轉型升級進一步推進,互聯網思維在行業內也不斷發酵,業內業外言必稱“以客戶為中心”,許多企業開始思考如何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通過定制化生產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但飼料這種以規模取勝,絕對標準化生產的產品,也能實現定制化生產嗎?所謂“客戶中心”原則,在飼料行業如何落地?
大北農最近在福建漳浦,根據當地的養殖模式和養殖戶的具體訴求,以客戶需求點切入市場,為蝦農定制短顆粒2號料,這一做法的思路值得引起行業注意。
飼料企業生產的是大宗的生產資料產品,不同于手機、電腦等產品,想要真正為用戶私人定制,談何容易。行業此前所談的私人定制往往是從技術服務和養殖模式上進行調整,真正從產品入手來定制的做法并不多見。
到底大北農的私人定制料是怎么玩的?這種模式是否具有復制性?大家隨寶典君從以下案例來一探究竟。
上圖右邊是短顆粒2 號料,顆粒明顯比左邊的傳統2 號料要短。
5口高位池冬棚蝦全部養殖成功,成活率90%以上,平均畝產突破1萬斤,畝利潤14.5萬……這是福建漳浦赤湖鎮亭里村養殖戶李法成去年冬棚蝦(今年收成)的成績單。對于這位17歲開始養蝦的中年養殖戶來說,養蝦沒有絕對的技術,精細化管理才是王道,其中飼料投喂管理是重點。
漳浦:小面積高位池高密度養蝦,畝產過萬斤前兩年見怪不怪
漳浦地處閩南金三角南部沿海,歷來是水產養殖重鎮,同時也是我國對蝦小面積高位池發源地,對蝦養殖畝產萬斤的神話正是始于該地區。
據了解,漳浦高位池養殖始于2005年,此后幾年當地高位池還是很少,2009年前后,對蝦畝產過萬斤的神話開始在行業傳開,第一批敢于投資的養殖戶賺得盤滿缽滿。
在暴利的驅使蝦,此時漳浦高位池進入瘋狂開發時期。李法成因缺少資金,他是2012年才加入高位池養殖行列,當年兄弟姐妹幾人籌錢把原來的土塘改造成小面積高位池,而他負責其中5口高位池的養殖管理。
“每口高位池養殖面積是1.0-1.5畝,深2.0-2.5米,開發成本約16萬元,5口總共花了80萬元。”李法成說,當地一口小面積高位池開發成本是12-20萬元不等。
在業內,為區別海南和廣東等地5-10畝左右的傳統高位池,漳浦小面積高位池正是得名于此。
記者走訪了解到,比傳統高位池,漳浦地區高位池硬件設施明顯要好:先進的進排水系統,標準的鍋型池塘+中央排污系統,1畝多的養殖水面配備了2臺水車式增氧機和2臺射流式增氧機,部分池塘同時還有底部微孔增氧等。
對于普通養殖戶來說,如此之高的投入,當然是要養更多蝦,賺更多的錢。“投苗密度一般是35-40萬尾/畝,冬棚蝦更大,投苗密度是50-80萬尾/畝。”漳浦赤湖鎮經銷商陳振民告訴《農財寶典》記者,近幾年漳浦地區對蝦畝產過萬斤的情況常有,但不具代表性。
據介紹,當地能實現對蝦畝產過萬斤的,一般都是分批抓蝦,第一次抓蝦規格為40支/斤左右,第二次抓蝦規格為20-30支/斤。“投苗密度高,如果對蝦不發病、成活率高的話,養殖戶會一直養或選擇分批賣蝦。”陳振民說,能養殖成功的高位池,畝產5000-8000斤很常見。
低收成率,倒逼養殖戶一年只養一造蝦
高利潤、高投入、高風險、高賒銷是漳浦對蝦產業的典型模式。“飼料和動保產品幾乎全賒銷,年底回款。”陳振民告訴記者,前幾年漳浦養殖戶養蝦賺的錢主要用在兩個方面,一是繼續投資擴大養殖規模,二是買房買車改善生活條件,現在養殖戶幾乎不用現金來交易。“前兩三年漳浦高位池對蝦養殖成功率不足3成,經銷商普遍面臨回款難的問題。”
持續低收成給當地對蝦養殖業潑了一瓢冷水。“前幾年漳浦第一造蝦都很難養,現在很多人第一造蝦都不敢投苗了。”李法成說。5月中旬,《農財寶典》記者在漳浦走訪發現,當地高位池空塘率高達7成。
“很多養殖戶都是在觀望投苗,或干塘到下半年直接養冬棚蝦。”在李法成看來,冬棚蝦更容易養殖,“氣候穩定,養殖水體不容易變,對蝦應激小”。李法成去年的冬棚蝦是11月份投苗的,投苗密度45萬尾/畝,今年4月份出蝦,5口高位池全部養殖成功,共出了55300多斤蝦,平均畝產10000斤,凈利潤近80萬元。
“利潤高養殖成本也高,連續養殖不成功就意味著虧得血本無歸。”《農財寶典》記者根據李法成養殖日記統計發現,當地一口1.0-1.5畝養殖水面的高位池,成功養殖一造蝦的成本是14.8萬元(養殖戶自家池塘,塘租未計)。在這造冬棚蝦成功養殖的前兩年里,李法成5口高位池養殖并不成功,“勉強能平本,承擔的壓力很大”。
高成本投入導致養殖虧不起,目前漳浦地區開始流行一年只養一造冬棚蝦。據介紹,當地養殖戶一般是6月份投苗,10月開始搭冬棚,春節前賣蝦;或者是11月份搭冬棚后投苗,第二年3-4月份出蝦。
據悉,去年漳浦地區高位池成功率約7成左右,上半年第一造蝦成功率只有2-3成,全年平均盈利/平本/虧損的養殖戶比例是3:4:3。
漳浦特殊養殖模式需要精細化飼料,大北農以客戶需求點切入市場
小面積、高密度養殖,也造就了漳浦高位池不一樣的養殖環境。“一口塘投苗都是50萬起,最多80萬尾,平均投苗密度是40-60萬/畝。”李法成告訴《農財寶典》記者,投苗密度高,對蝦生長速遞慢,當地冬棚蝦養殖周期一般是5個月左右的時間,養殖技術更多的是做到精細化管理。
細心的李法成在養殖過程中發現,傳統2號料(粒徑1.2mm,長度2.5mm左右)在漳浦高位池使用顆粒略長。在完整的對蝦養殖周期中,飼料投喂順序一般是:開口料、0號料、1號料、2號料和3號料,其中對蝦生長到150-200支/斤規格時,從1號料轉到2號料是成功養殖一造蝦的關鍵。
“冬棚蝦氣溫低,對蝦生長緩慢,飼料攝食也很有限。”李法成認為,傳統2號料顆粒較長,高密度養殖中后期投喂,會出現單顆粒飼料不能被對蝦完整攝食的情況,飼料利用率低,同時對養殖水質還會帶來影響。
針對這個問題,李法成強烈要求飼料廠能生產長度較短的2號料,因該型號飼料不是市場主流產品,他這個想法被多家企業拒絕。“后來大北農業務員找上門,說能給我量身定做一批短顆粒2號料,所以就開始嘗試使用大北農飼料。”李法成說,去年11月份的冬棚蝦開始使用該批次定制的短顆粒2號料(粒徑1.2mm,長度1.5-2.0mm),從對蝦轉2號料開始,持續投喂了兩個多月。
精細化管理,敢于創新與嘗試,成就了李法成去年的冬棚蝦(今年4月份收成),5口塘全部養殖成功,料比僅1.47(當地冬棚蝦料比平均水平是1.5左右),純利潤近80萬元,他扭轉了前兩年養蝦不賺錢的尷尬局面。
在李法成看來,養蝦沒有絕對的技術,勤巡塘、多測水、常看蝦才是養殖的關鍵。找到問題,要及時解決問題。日常管理上,他主要是以活菌調節水質,定期培水解毒為主,用乳酸菌、中草藥拌料,對對蝦進行腸道和肝臟保健,預防疾病。
來源:農財寶典水產版
作者:梁春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飼料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