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箱養殖是一種投資小、見效快、成本低、經濟效益高的養殖方式。但是如今在全國范圍內卻逐漸面臨被禁止的窘境:從牽動全國人民心弦的丹江口水庫禁養后的成魚銷售問題,到各地、市紛紛出臺《禁止河道、水庫網箱養魚通告》,在百度以“取締網箱養殖”為關鍵詞搜索,你會發現,取締網箱養殖已在全國鋪天蓋地地展開。
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網箱養殖,正面臨著被迫退出歷史舞臺的尷尬,這勢必對我國水產行業造成巨大影響……
熱點:賣魚難背后的丹江口水庫網箱
曾為全國最大網箱養魚基地的湖北省丹江口水庫,為保證南水北調工程中線水源地水質,已全面禁止網箱養魚。該市水產局副局長熊志邦告訴記者,全市有2000多戶漁民采用網箱養魚,如果取締,將直接涉及5000多人的就業問題,間接影響兩萬多人的生活。
2014年12月12日,清冽的漢江水從陶岔渠首汩汩流出,一路逶迤北上,歷盡千里奔波,最終抵達終點:北京團城湖。此后,北方1億民眾將同南方地區共飲一江水。為了這一渠清水,水源地丹江口庫區上百萬居民,有的告別故土,遠遷他鄉;有的舍棄家業,外出打工;有的放棄世代相傳的致富門路,另謀生計。
在2015年12月31日前,丹江口庫區將全面取締網箱養魚。據估算,丹江口水庫網箱鮮魚總量高達1.2億斤,主要是丹江口水庫特有優質魚種翹嘴鲌。
首期試點取締的大壩核心區,涉及鮮魚300萬斤,由于大量集中上市,丹江口水庫魚價大跌。往年同期,單尾6斤重的翹嘴鲌,每斤售價為28元左右,今年跌到十四五元仍賣不出。此前,新聞媒體曾報道了丹江口庫區賣魚難問題。經多方呼吁,丹江口庫區“賣魚難”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多地政府部門發出倡議,商戶、電商紛紛訂貨,各地消費者踴躍購買“愛心魚”,方才使得丹江口水庫賣魚難問題有所緩解。
300萬斤魚集中上市已引發全社會關注,未來丹江口水庫全面取締網箱后近一億斤魚上市,屆量將面臨更嚴峻的賣魚難問題。
困難:馬上拆,魚怎么辦?拆完后,人怎么辦?
相比賣魚難,養殖戶的轉產再就業似乎更加牽動政府主管部門的神經。
“取締網箱養魚,農民會面臨著一個很艱難和痛苦的過程。”丹江口市副市長劉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不僅要取締,還要給農民們找出路。”其中“出路”包括資金扶持轉產轉業、技能培訓、納入社保等。
記者從湖北恩施州政府辦獲悉,在恩施州清江水布埡庫區存在多年的網箱養魚,亦將全面取締——以2014年7月為養殖節點,分類施策,2015年內全面取締“清江畫廊”網箱養魚。2007年以來,清江水布埡庫區開始出現網箱養魚,至今,共計有4000多口網箱漂浮在庫區的水面上,養殖戶達100多家。《關于在清江河道內從事網箱養魚等違法行為的通告》明確指出:清江主河道以及野三河、青龍河、伍家河、刀龍河等支流河道內,嚴禁設置養殖網箱,嚴禁電魚、毒魚或使用過河臺網等方式違法捕撈。對于自行拆除、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執法的農戶和有關人員,將區分情況,給予適當獎勵。
家住建始縣景陽河鎮大樹埡村一組的丁兵清從事網箱養魚有6個年頭了,今年42歲的他在2010年之前一直靠在清江打魚為生,后來見很多人開始搞網箱養魚,丁兵清便四處借錢,投資二三十萬元搞起了網箱養魚。“現在有42口網箱,但說實話,前兩年都是虧著的,這兩年才有了點經驗,才賺了一點錢。”丁兵清說。
不久前,該縣漁業部門開始挨家挨戶宣傳并對網箱作了登記,丁兵清家也不例外。“我們肯定是不希望拆,拆了不知道以后做什么。”面對網箱養魚取消的政策,丁兵清一臉無奈,但言語中還是表露出了對政府決策的支持。
“我已經沒有購買新魚苗了。”丁兵清介紹,知道政府要取締網箱養魚后,包括他在內的很多養殖戶都沒有再購買魚苗了。現在他們擔心的是,馬上拆,魚怎么辦?拆完后,人怎么辦?
案例:漓江青獅潭水庫拆遷樣本
相對于處在陣痛期的湖北,廣西桂林的漓江流域卻正在享受全面拆除網箱養殖后的“福利”。
2013年8月,桂林市政府下發《桂林市人民政府關于整治青獅潭水質環境的通告》,禁止在水庫進行網箱養魚作業,現有網箱及附屬設施必須在10月31日前自行清除。
2015年6月,記者來到整治一年有余的青獅潭,一片青山綠水。而記者從桂林市政府了解到,青獅潭水庫的水質,已從治理前的劣Ⅴ類水,大部分的區域水質以達到Ⅱ類。
據相關資料顯示,青獅潭水庫最早于1958年動工修建,上世紀60年代逐漸建成。湖水曾經清澈如碧,二十余種魚類嬉戲其中,乘船游覽湖面,碧波萬傾,一望無際。但由于庫區水產網箱養殖的迅猛發展,這些景象再也難見。
青獅潭水庫水質環境綜合治理行動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計劃為青獅潭水庫申報全國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項目,爭取國家加大對青獅潭水庫環境保護的資金支持力度。該負責人還表示,下一步將建立庫區生產生活發展基金,專項用于扶持青獅潭庫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生產,以保護青獅潭庫區水質及庫區生態環境,提高庫區移民生活水平。同時,在不破壞水庫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鼓勵庫區農民開展現代生態農業生產,考慮以組建“青獅潭庫區生態漁業公司”的運作模式,開展生態養魚,公司所獲經濟效益主要用于庫區生態管理及移民安置。
深思:科學養殖是唯一出路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全面拆除網箱前,青獅潭內的網箱養魚總面積有6萬余平方米,每年飼料投喂量達兩萬余噸。桂林市的某飼料經銷商告訴記者,僅僅一個青獅潭就養活了數十個本地小飼料廠,而在全面禁養后,其中的五家飼料公司直接倒閉,而剩下的飼料廠也搖搖欲墜。
在廣西南寧,記者采訪了通威股份廣西片區總裁曾德林,就廣西水產養殖業的現狀及未來深入探討。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廣西適宜養殖的水面中,沿海灘涂有100.5萬畝,內陸水域1234.05萬畝,共1334.55萬畝,但實際上用于投飼養殖水面在40萬畝左右,水面利用率僅3%,曾德林介紹,池塘精養平均畝產量不足3000斤,發展潛力仍然巨大。
曾德林表示,近兩年,出于環保、生態保護考慮,呈現的新趨勢是河道和水庫禁養限養,一下子少了幾萬噸的飼料銷量。
“科學養殖才是水產養殖的唯一出路。”曾德林對養殖戶如是建議。而科學養殖的推廣,無疑需要產業鏈中發展最成熟的飼料企業來推動。
“對飼料企業而言,企業的發展要建立在幫助養殖戶解決問題的基礎上,要建立在幫助養殖戶增加效益、降低風險上,要建立在科技推廣與示范、推動行業從傳統養殖向現代漁業升級與轉型上,為此我們幾年前就開啟了營銷工作的轉型之路。”曾德林認為,科技推廣與示范,也是飼料企業擺脫價格戰、促銷戰、賒欠戰,實現營銷轉型、有效營銷、良性發展的根本出路。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