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夏季一到,小龍蝦成為不少食客熱衷的美食。不過,如果哪家的小龍蝦讓你吃了又想吃,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味道出眾,也可能是小龍蝦中加了特殊的“調味料”——罌粟殼。
昨天舉行的寧波市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寧波開展專項整治以來,已經發現了8起在食品中非法添加罌粟成分的案件,其中有3起發生在小龍蝦身上。
3家小龍蝦店添加罌粟殼
牛肉湯、烤禽等也易“涉毒”
今年上半年,寧波相繼開展了多項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其中包括以河豚魚、織紋螺等有毒有害食品為整治重點的“清螺禁漁”,以問題肉品和水產品為重點的“百日會戰”,和以食品中非法添加罌粟成分為整治重點的“餐桌掃毒”等。
據寧波市食安辦、寧波市市場監管局通報,截至6月10日,三項行動中,共查處違法行為802起,行政立案537件,移送公安21起,刑事立案15起,公安部門已抓獲犯罪嫌疑人16名,司法機關判刑1名。
在“餐桌掃毒”行動中,市場監管與公安部門密切配合,現場進行罌粟殼快速檢測1890批次,其中檢測出陽性并經實驗室法定檢測后確定呈陽性的8批次,檢出率0.4%。檢出含罌粟成份的所涉店家(或業主)均已被依法查處,并移交公安部門追究刑事責任。
這8家被檢出非法添加罌粟殼的餐飲單位中,有三家賣小龍蝦。分別是鎮海區招寶山彪記湘菜館的龍蝦湯料、江北區翠柏路428號門口無證餐飲業主楊某經營的龍蝦攤龍蝦底料和鄞州區中河街道興宋路39號無證業主蘇某經營的地下加工窩點。
“小龍蝦、牛肉湯、鹵味、燒禽等,都是容易出現非法添加罌粟殼的食品,市民購買時要特別小心。”寧波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陳元剛介紹說,一些商家為了改善口味,會在調味料中加入罌粟殼。他建議消費者購買這些食品時,要選擇信譽度較高的店家,如果發現食品回味特別好,吃完不停想再吃的,就要特別當心,也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
陳元剛表示,隨著夏季到來,小龍蝦消費迎來旺季,市場監管部門會重點關注小龍蝦的安全。
過期近一年的冷凍肉還在銷售
買肉時,你得多留個心
上半年,寧波開展的以問題肉品和水產品為重點的“百日會戰”中,冷凍肉品和水產品,也成為檢查重點。冷凍食品過期、進口產品無中文標識等問題不少。
今年3月,市場監管部門在對路林市場進行專項突擊檢查時,發現了一大批問題冷凍肉制品與水產品。
在一家大型冷凍水產批發部內,一包名稱為“手撕TT排”的冷凍排骨,生產日期標注是2013年7月26日,保質期12個月,2014年7月26日已經到期,過期已經近一年,卻仍被放在冰柜內出售。
一款產自威海的海蜇,生產日期是2013年8月1日,保質期18個月,已經過期1個多月。一款澳洲產的牛肉,生產日期是2013年3月10日,也已過期。此次檢查中,執法人員共發現11箱過期食品,此外,還有無中文標識冷凍水產品及肉制品40箱。
相比之下,進口冷凍產品沒有中文標識的走私肉現象更為嚴重。
專項整治行動期間,全市查獲未經檢驗檢疫進口肉品的大案要案5起,罰沒款達81.99萬元。
寧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市口岸打私辦、市市場監管局、寧波海關開展突擊聯合行動,查獲來自印度、巴西、美國等疫區國家的速凍牛肉、牛排、牛肚等共20多噸,涉案貨值30余萬元。
市場監管部門介紹說,安全衛生是“走私肉”的頭號隱患,在運輸走私肉類時,無論是在產地國,還是中轉地區或是目的地,因為要逃避檢疫,其衛生安全和食品質量方面都存在很大隱患。除了可能攜帶的傳染病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結核病、寄生蟲等,有的走私肉甚至來自疫區,極有可能攜帶瘋牛病、口蹄疫以及其他傳染病病毒。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