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日,威海市完成第二季度近岸海域趨勢性監測工作。本輪監測首次增加了魚卵和仔稚魚評價指標。
魚卵、仔稚魚是魚類早期生活史的一個重要環節。摸清魚卵和仔稚魚的種類和數量,對于認識威海市海域魚類資源現狀,促進漁業生態研究和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根據年度方案,今年威海市近岸海域趨勢性監測共計五類、52個項目,較上年增加了包括魚卵與仔稚魚、多氯聯苯等在內的9項指標。其中,根據北方魚類發育與排卵時間,魚卵與仔稚魚項目于5月份開展。此次監測本著均勻布設的原則,在全市近岸海域175個趨勢性監測站位中,選擇其中23個站位開展該項目監測,主要內容包括魚卵與仔稚魚的種類、密度和分布情況。本輪監測現場共采集魚卵與仔稚魚樣品23個,目前正在進行實驗室檢測分析。
近年來,威海市通過增殖放流、伏季休漁、人工魚礁與海洋牧場建設手段,促進漁業資源修復與養護。2014年,威海市組織開展了牙鲆、黑鯛、中國對蝦等共11個海水品種的增殖放流活動,并首次組織開展了鯉魚、草魚等淡水魚苗種增殖放流,共計放流各類水產苗種13.3億單位,近海魚類資源得到明顯補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