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依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高效養殖模式完成的“大菱鲆工廠化循環水高效養殖技術研究”在山東萊州市通過了專家現場驗收。驗收組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萊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項目組與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萊州分公司合作,開展了以大菱鲆為代表的規模化循環水高端養殖模式技術研究。項目組在改進原有循環水工程系統、優化養殖技術的基礎上,開展了高、中、低三種密度的養殖對比實驗,獲得了大菱鲆在規模化生產條件下的生長率、成活率、餌料系數、經濟效益以及水質調控能力等多項技術參數,并與原生產車間的養殖進行了實時對比,取得了大菱鲆工廠化循環水三個不同養殖階段的實際生產數據,獲得了三個生產階段的適宜放養規格、養殖密度、養殖周期、分級策略以及循環系統的實時調整方案,初步建立起工廠化循環水高效養殖管理技術和規范化的運行模式。
4萬尾均重為2.9g的大菱鲆苗種,在整體優化設計的循環水系統中養殖10個月,飼料投喂以“天邦精制鲆鰈料”為主,平均成活率達98.8%,平均餌料系數為0.85。其中1.8萬尾魚體的重量達到500g以上。最高養殖產量達52.3kg/m2(105kg/m3),平均養殖產量達34.56kg/m2(70kg/m3)。總成活率與傳統流水養殖模式相比提高5%以上,餌料系數降低15%,單位面積產量提高130%以上,養殖成本降低15%。驗收組專家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匯報,詳細審閱了有關資料,考察了養殖現場,經現場抽樣檢測、質詢和討論,對項目組開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當前我國海水魚類循環水養殖技術的一次重大突破,對大菱鲆的養殖生產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代表著未來水產養殖的方向之一,其最大特點就是可以實現無季節差別的全天候高效生產, 實現這個預期效果離不開科學合理的水處理工藝設施, 但同時也離不開科學有序的運營管理。水循環系統運轉的穩定性跟水循環系統的總水量平衡、生物濾池的定期維護、過濾設施的定期清洗、水質的有效監測、合理的飼料投喂策略、適宜的養殖密度、合理的養殖管理措施等都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循環水養殖模式是高效養殖,養殖密度是一般流水養殖模式的數倍,在水循環系統穩定的狀況下,其高效高產優勢可以正常發揮,一旦出現水循環系統自凈能力受阻,水質惡化,所帶來的風險和損失也是成倍增長的,因此飼料的選擇非常重要。在該項目中,實驗早期采用某品牌飼料,發現投喂后有渾水現象,且生長緩慢,后全改用天邦精制鲆鰈料,渾水現象得到徹底解決,飼料消化吸收利用率高,糞便成型率好,對水質污染少,魚體健康,平均成活率達98.8%,生長快,餌料系數僅為0.85,飼料成本僅為6.4元/公斤,創造了最高養殖產量達52.3kg/m2的養殖效果。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