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7月份,天氣悶熱,水溫持續升高,水產養殖進入生產旺季,水產養殖動物攝食量增加,殘餌及排泄物不斷增多,極易影響水體環境。同時7月也是雷雨多發季節,可能出現暴雨、強對流等極端天氣,沿海地區進入臺風高發階段,氣溫變化幅度大,養殖水質、底質較不穩定。本月是水質易變、病害爆發和流行的主要月份之一,病害防控工作尤顯重要。
一、病害預測
根據近幾年同期全國水產養殖病害監測數據和今年各地養殖水生動物發病情況看,7月份需關注以下疾病:
(一)重點關注疾病
1. 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主要發生對象為鯉、鯽、魴等多種淡水養殖魚類。特點是發病魚種類多,流行范圍廣,尤其多呈急性流行,發病后死亡率高,尤其水溫持續在28℃以上、高溫季節后水溫仍可保持在25℃以上時最為嚴重,各淡水魚主要養殖地區需重點防控。
2. 細菌性腸炎病:主要發生對象為草魚、青魚、鯉、鳙等多種淡水養殖魚類。在水溫高于18℃時流行,25℃~30℃為流行高峰。從魚種到成魚都可發病,且死亡率較高。從歷年監測情況來看,當年草魚種多在7月起就開始發病,各淡水魚主要養殖地區需重點防控。
3.草魚出血病:主要發生對象為草魚魚種及1足齡青魚,發病水溫為20~30℃,在水溫高于20℃時流行,25~28℃為流行高峰,草魚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4.“鰓出血”病(病原是鯉皰疹病毒Ⅱ型):主要發生對象為異育銀鯽,發病水溫為15~25℃。近兩年在主養區江蘇省發病情況較為嚴重,在河北、湖北、安徽等養殖區也有發生,呈現出多地蔓延的趨勢。今年部分主養區發病較為嚴重,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鯽魚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5.刺激隱核蟲病:主要發生對象為大黃魚、石斑魚、卵形鯧鲹等,刺激隱核蟲的最適發育水溫21~25℃。從近幾年各地監測數據看,目前該病進入高發期,福建、浙江等大黃魚網箱養殖區及沿海省份需重點防控。
6.白斑綜合征:往年主要發生對象為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日本對蝦等,2014年有克氏原螯蝦主產地也發生了該疾病,白斑綜合征感染宿主范圍有擴大趨勢。今年,已有克氏原螯蝦主養區發生該疾病,發病地區和面積呈擴大趨勢,各沿海省份對蝦主養區及江蘇、湖北、安徽、江西等克氏原螯蝦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7.肝胰腺壞死癥:俗稱“偷死病”,主要發生對象為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斑節對蝦等,多由于投苗密度過大、飼料投喂過量,養殖水質惡化等原因引起,沿海對蝦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二)其他關注疾病
1.錦鯉皰疹病毒病:主要發生對象為鯉魚和錦鯉,發病水溫為18℃~30℃,尤其在22℃~28℃易發生。廣西、江蘇、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2. 鏈球菌病:主要發生對象為羅非魚,發病水溫為25~35℃。主要發病于夏、秋兩季,近年有全年發病趨勢,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羅非魚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3. 指環蟲病:主要危害草魚、鰱、鳙、鯉、鰻等魚類,尤以魚種最易感染,多數種類的指環蟲繁殖適宜水溫為20℃~25℃。天津、黑龍江、廣東、陜西、寧夏等地區需重點防控。
4.鮰類腸敗血癥:主要發生對象為斑點叉尾鮰,流行水溫24~28℃。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鮰魚集中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6.河蟹顫抖病:發生對象為河蟹,池塘、稻田、葦田、網圍養殖河蟹均會發生,江蘇、遼寧、安徽、湖北等河蟹養殖區需重點防范。
7.鱉腮腺炎病:發生對象為中華鱉,發病水溫25~30℃,浙江、安徽、江西等中華鱉主養區需重點防控。其他病害如腐皮病、紅底板病、白底板病等也需做好防范。
二、防控措施
(一)本月各養殖種類生長速度較快,應注意保持合理的養殖密度。針對天氣悶熱可能造成的魚類缺氧,應注意加強日常管理,注意觀察魚類的攝食和水質情況,特別是加強水質調控。
(二)各地要密切關注暴雨、臺風等突發性天氣預報,及時加固養殖設施。臺風暴雨期間,要謹防池塘、網箱等水體缺氧,關注養殖動物的應激性反應,增強魚體免疫力。
(三)病害防治方法應根據實際情況,在相關專業機構和技術人員指導下實施,也可從全國水生動物疾病遠程輔助診斷服務網查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