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林園水產養殖發展協會曾邀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退休教授、本會的榮譽顧問劉繼源老師分享他對國內外水產養殖現況及面對的問題的一些看法,以下是他的上課筆記。首先,劉教授強調圣嬰現象造成全球氣候巨變(比如洪水和干旱)、全球人口增加使蛋白質需求量高,使得水產業在國際上更顯重要。
會中分析世界水產養殖產量,國際期刊正式排名由多至少分別為中國、印尼、泰國、越南、挪威、加拿大、日本、菲律賓、美國、智利、英國、冰島、西班牙、臺灣、丹麥、法國、印度、南韓、澳洲。并敘述各國養殖的種類如下:
在全球各大洲的水產養殖情況亞洲方面,水產養殖具有二、三千年歷史,為世界上發展最早也最普及的地區,總產量為各州之冠,而中國大陸的產量就占了約四千多萬噸(不包含大型藻類養殖產量),此外,養殖種類的多樣化也遠超過全球其他各州。淡水養殖在大陸很重要(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鰲蝦、桂花鱸等),但更重視海水養殖,養殖設備也逐漸現代化,科學發展也更專研,近幾年進步迅速。在歐洲方面,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僅次于亞洲,歷史也很久,大西洋鮭魚養殖據世界領先地位,鱒魚繁養殖也始于法國。
在美洲方面,分別敘述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巴西及加勒比海。北美洲由于國情不同,加拿大水產養殖業發展較快,目前產業在經濟上對該國重要性也較為顯著。美國近一、二十年由于經濟及健康等因素影響,已對水產養殖業日益重視,然而發展速率仍趨于緩慢。墨西哥在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相當重視,蝦類、羅非魚、鮪魚及鮑魚等的養殖已有相當規模。中美洲由于各國土地面積不大,又由于東西分別是太平洋及大西洋,因此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已有較顯著的成果,最大阻力來自于政府效率較低。
南美洲因面對太平洋的智利、秘魯、厄瓜多及哥倫比亞等國家,水產養殖業已有相當發展,尤其以智利的鮭魚箱網養殖產業,在全世界僅次于挪威。厄瓜多及哥倫比亞的養蝦業均有顯著的效果,羅非魚養殖產業亦然,此外淡水魚業也有很大的發展。而面對墨西哥灣及大西洋的巴西,水產養殖業已蓬勃發展,對當地人民的營養供應有巨大幫助。阿根廷的農牧及海洋漁業發達,但對水產養殖業的推動不很用心。
加勒比海諸國大多面積較小,其中以多明尼加共和國、波多黎各、多明尼克等國家的水產養殖,其發展已有些成果并可持續。其他島國如海地、圣塔克魯斯、圣盧西亞、巴貝多及巴哈馬等皆因地區面積太小、四周環海、資源及技術缺乏、政府效率欠佳,甚至尚未推動此產業。南美地區尤其以亞馬遜流域為多種觀賞魚的原產地。在非洲方面,由于多數國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獨立,國家面臨問題眾多,沿岸國家海中水產資源甚多,因而水產養殖業大多推動不久或尚未推動。埃及早期即有養殖羅非魚的壁畫,因此此產業的發展遠超過非洲其他國家,非洲內陸有幾條大河及大湖,例如尼羅河等,也是世界重要觀賞魚的原產地。阿拉伯半島面臨印度洋,許多沿海國家如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約旦、科威特等沿近海有豐富魚產,回教徒也喜食水產品,對水產品需求很大,多數國家都先后投入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其中以色列的發展成效最好,稱為國民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在大洋洲由于許多島國孤懸于大海之中,面積、資源及技術皆有限,因此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不易,但是法屬新科里多尼亞的水產養殖有不少成果,例如金黃珍珠、黑珍珠、硨磲貝,以及南美洲太平洋藍蝦的養殖有顯著成果。此外吉利伯斯等虱目魚的繁養殖也有好的開始。目前在國際上有許多養殖鮑魚、扇貝、海膽、海參等養殖場,有機會皆可去交流學習,借以提升養殖技術及國際觀點。在大型暖水性藻類方面,產國為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主要生產裙帶菜、紫菜。熱帶性藻類在菲律賓的紅藻產量占全世界75%,其可取紅藻膠做食品、化妝品、醫療等效用,可以說紅藻膠的產業掌控在他手里。海馬是最好的中藥材,但漁撈造成產量減少,中國大陸最近在盛行養殖海馬,約有500家養殖業者投入養殖。而澳洲海馬繁殖場做得最好,當地重視環保,提供技術給漁民養殖,禁止民眾擅自捕撈海馬。臺灣在此項產業仍待提升,但須注意海馬的主要市場在中國,應避免產銷失衡。越南的水產養殖起步非常快速,養殖業者也很努力,養殖種類以鯰魚、海蝦居多,其次是羅非魚。挪威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主要表現在天然氣、漁業等方面,漁業產業對其經濟很重要,主生產魚種為大西洋鮭魚,其次是鱈魚。
臺灣水產養殖情況臺灣的水產養殖產業發展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在世界水產養殖產業曾有輝煌時期,然而近二十年來,產業在技術上的進步顯得較以往緩慢許多,產業政策缺乏長遠規劃,遭遇問題時主管單位不會主動去集思對應的方向與方法,較難進一步化危機為轉機,促使臺灣的水產養殖業更上層樓。當然也有業者在此領域有所提升,例如烏魚在養殖池種飼養到卵巢發育成熟日趨完圓滿,取出后制成烏魚子,使烏魚子產業不但未被中斷,反而遠景更好。石斑繁養殖業具有良好發展,雖然仍有許多瓶頸要去突破,但產業仍要看好。養蝦業(包含海水蝦及泰國蝦)一直在困境中掙扎,目前看不到解決或因應的對策,任由業者自生自滅。九孔鮑魚產業遭遇大量的暴斃問題,面對各研究單位及學術界發表自己的研究探討及看法后,卻沒有任何相同的認定,終至整個產業停頓、終止。羅非魚產業面對中國大陸、東南亞及中南美洲的競爭,養殖業者及外銷加工業者也因市場供需變化不定而苦惱。其他水產生物的養殖不但要面對越來越多的國外紛爭,還有市場的不穩定性,臺灣內需市場量有限,仍持續增產以致國內市場供過于求,輕則獲利降低,重則虧本,導致產業的生存危機。臺灣水產繁養殖場多為家庭式經營,規模有限,無法從事研究改良或開發新品種,不僅成本符合高,失敗后果更是無法負擔,若不能改變此事實競爭力即無法提高,多數繁養殖場均將無法降低此風險,其競爭力最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及東南亞諸國。
在國內水產養殖面臨的問題:(1)臺灣養殖產業的規模太小,包括各種種類的總產量及繁殖場面積。(2)政府相關機構效率不高,無法持續增長,未能勤走基層以了解業者及產業現況及困難,發生問題卻不知如何面對或不愿意去面對解決。(3)政府相關機構最高職位者應發揮最大功能,盡速解決問題并嚴格追蹤考核,有無法解決的困難也應坦然面對業者據實以告,使業者對政府充滿向心力。
在提高產業競爭力方面:(1)繁養殖場可經由整合或組合使規模擴大,提高產值及降低生產成本。(2)各種(魚、蝦、貝等)母廠、育苗場、餌料生物場及養殖場,應規范操作標準(消毒、防疫隔離)及原料(肥料。營養物質、生鮮餌料及飼料)確保品質。(3)相同種類的各階段種母、育苗、餌料生物、養殖及飼料場與養殖場的可信賴存活率,以便進行計劃性生產及銷售(例如挪威鮭魚)。(4)反復討論臺灣主要水產養殖種類,便于業者自由選擇加入,政府全力進行技術養殖事業區以及外銷輔導,業者組成產銷班。(5)魚粉及魚油價格高,飼料研發需積極加強(或養殖草食性魚,甚至以有機物碎屑為食之魚蝦等作為食物,例如五須蝦等作為鮮餌)。(6)水產養殖產業之經營以獲利為目標。(7)全球氣候巨變,必須盡可能注意相關氣候預報,建造繁殖設施應盡可能考慮所有因素。(8)隨時檢測是否有環境污染。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