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套上鞋套走進斑石鯛育苗車間,迎面撲來一股涼意,數個相連的大水池清澈透底,一尾尾斑石鯛魚苗在不斷游動著。車間一頭放置著一套海水循環養殖系統。
“水池里的海水是循環利用的,運用生物處理方式把海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等雜質過濾掉,處理過后的海水超過國家一級養殖用水標準。”近日,記者在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采訪,副總經理毛東亮說,“我們打造了國內最大的工廠化循環養殖基地,為海產品育苗提供封閉的海水養殖模式。”
“循環水養殖系統內部生物凈化經不起藥物供給,否則會引起生物包崩潰,整個養殖對象質量安全得不到保證,所以你讓他們用藥,他們也不會用。”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院長王永遠表示,“與傳統流水養殖相比,工廠化循環養殖能夠實現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與其他水產品養殖不同,山東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澤潭理念“先場后牧”,即先搭建牧場,再合理牧漁,構建了一批集中連片的“貝、藻、參”立體生態循環養殖模式。
通過海洋生態立體混養,“一畝海變成三畝海”,依靠海洋自然生產力,實現多營養層級,上層養殖龍須菜,中層養殖扇貝,底層養殖海螺、牡蠣和海參。
“通過藻類吸收海域中無機鹽,抑制了海域富營養化等災害的發生,利用光和作用促進貝類生長,藻、貝類產生的碎屑又被海參吸收。”山東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闞仁濤說,“漁業發展前提是改善生態環境,環境好了以后,其他水產品生物都前來匯聚。”
據統計,年內山東省以水產養殖為主導的園區分別有38家、60家通過了國家級、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驗收,新增健康養殖面積11萬畝,10個縣(市、區)啟動創建健康養殖示范縣,整建制打造健康養殖基地。在推進“海上糧倉”建設和現代漁業轉型升級中,我省將進一步抓好自然生長的漁業生產方式,計劃到2020年達到70%以上。同時,推廣萊州的這種“生態方”的水產養殖模式。
山東省從最大宗的海產貝類產品入手,首次將劃型區域范圍由過去7個養殖區擴展至30個貝類養殖主產區,監測貝類數量由往年180個迅猛增至1080個、監測指標增加為19個,總劃行面積達108917公頃,實現對我省大宗貝類衛生監測和區域化型的歷史最大范圍覆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