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7月13日,從福建省水產學會獲悉,7月上旬,福建省水產學會在莆田組織專家對福建省莆田市海源實業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和福建農林大學完成的“硬殼蛤產業化育苗、養殖與加工技術”成果進行了評審。評審專家一致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通過評審。
據悉,自1997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福綏院士等人從美國首次引入我國以來,養殖結果表明,硬殼蛤適合我國大部分的灘涂和蝦池養殖,在砂質、泥砂質和泥質底質中均能存活和生長,對溫度和鹽度具有很強的耐受力。
2003年,福建省引進硬殼蛤試驗養殖,在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和莆田市項目等資助下,項目組系統研究了硬殼蛤生理生態學和生物學特征,解決了硬殼蛤親貝性腺促熟、幼蟲孵化、幼蟲培育、采苗、苗種中間培育、養殖和精深加工等關鍵技術,建立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硬殼蛤規模化苗種繁育、養殖和加工技術體系,實現了硬殼蛤苗種繁育、養殖和加工的產業化。在采苗階段,自主研發了分層立體采苗器,研究建立了無砂高效采苗技術和工藝。2003年培育硬殼蛤苗種2.15億粒,平均出苗量為269萬粒/m3水體,2004年培育硬殼蛤苗種8.51億粒,平均出苗量為354萬粒/m3水體。福建省莆田、漳州和福州等地區2010-2015年累計培育殼長2-4mm苗種300余億粒。在福建省和江蘇省推廣養殖面積5萬余畝,成功開發出蛤醬、蛤露和蛤晶等“蛤老大”品牌硬殼蛤系列加工產品,每年實現產值約2.5億元人民幣,在我國沿海形成了新的貝類養殖和加工產業。已授權發明專利8項,發表論文8篇(SCI/EI論文3篇),獲得獎勵2項。
硬殼蛤的推廣養殖,為我國海水養殖業增添了新的養殖對象,進一步加速了我國灘涂的開發和蝦池的綜合利用,為沿海企業和漁民增加了新的創收途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