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養過魚的池塘水不用外排,經過沉淀、凈化、過濾,干凈的水體重新輸回池塘,反復使用,實現了節水生態養魚。筆者日前在北京昌平區馬昌營鎮后芮營村芮朝利養殖基地了解到,養殖水體不僅可循環利用,污水利用率可達99%以上,而且魚的產量相當于傳統池塘養殖的3倍。
去年,芮朝利養殖基地投資80萬余元,修建池塘,引入集污、水質凈化和污水循環利用技術,養殖草魚、鯉魚。池塘分凈化區和養殖區。養殖區建了3個漏斗型池底,用于統一集污;凈化區分四級凈化池,包括初級沉淀池、生物凈化池、 物理過濾池和氣水混合池。
據悉,魚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糞便等垃圾,養殖水經物理過濾、生物消化、物理吸附及充氣等作用,達到高溶氧、低氨氮和低亞硝酸鹽的狀態,實現水體循環利用。通過統一集污和污水處理,能降低污水對環境的污染。“傳統養殖需定期補水,養殖周期一過,得清空池塘,重新注入新水。”芮朝利說,每個生長周期,傳統養殖每畝需補水2664立方米;改造后的池塘,每畝僅需補水631立方米。
在凈化區,筆者看到許多白色泡沫板,上面種有多株綠色葉菜,泡沫板下面沒有土壤, 蔬菜的根部直接“泡”在水中。“這是魚菜共生養殖技術,下面養魚,上面種菜,魚給菜供養,不用施肥;蔬菜可吸收魚塘中多余的氨氮,凈化水體環境,減少魚類病害的發生。”芮朝利表示,池塘底部有微孔增氧設施,利用微孔管和鼓風機促進水流旋轉和流動,將底部有害氣體帶出水面。這樣,池子里的水總是新鮮流動的,水質有保證,還能增加魚的養殖密度,提高經濟效益。
據市農業局相關人員介紹,節水環保、經濟效益高的循環水產養殖模式,有利于漁業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能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