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禾蟲營養豐富,清香鮮美,廣受食客歡迎。但是,咸淡水交匯的沿海或河口地區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加上過度捕撈,天然禾蟲產量逐年降低。就在人們擔心以后會越來越難吃到禾蟲的時候,廣東省中山市阜沙鎮華南師范大學中山水產科技園養殖場(下稱“華師水產養殖場”)成功突破了人工養殖技術難題。
華師水產養殖場占地面積60畝,縱橫排列著72個50米長、3~4米寬、20~30公分水深的泥池。自2013年成立以來,經過兩年的精心培育、養殖和管理,去年8月捕獲了第一造禾蟲,出產8000多斤,預計今年有10000斤的產量。與一般的海邊禾蟲灘涂的天然養護不同,該養殖場業務經理何慶棠認為,華師水產養殖場是真正意義的人工養殖,因為它做到了養殖水源、投放餌料、捕蟲時間的可控性。
循環水養殖 保證水源不斷、水質清澈是養殖禾蟲的關鍵。記者看到,一節一節的白色大水管將養殖基地附近河流的水抽到緊鄰基地的大土塘,凈化過的水源源不斷地接到基地入水口,生產養殖污水可經過水管另一端排放到沙井后再流向河流。在這個循環水系統里面,土塘投放了起凈化水作用的大頭魚(只需要幾條就可以,規格沒有特別要求)和水草,土塘不需要再下藥消毒,避免了藥物殘留在禾蟲體中,塘水需要凈化10天以上才可使用。人工構建的水循環系統不僅解決了養殖生產水源問題,還可以根據禾蟲的生物特性,每個月人工模擬漲退潮三四次,刺激禾蟲的生長。此外,工人們根據生產需要不定時地抽干泥池里的水,讓泥池在太陽底下翻曬一兩天,及時除掉混雜在禾蟲中爭搶餌料的雜魚和小蝦,節約投餌成本。
投喂蝦料 由于現在還沒有專門的禾蟲飼料,何慶棠憑借自己多年的養殖經驗總結出一套可行的投料方法:根據禾蟲大小、水溫高低、產量多少有選擇性投放蝦料。禾蟲還是幼苗的時候投的是0號料,大一些時可用2號料直到養成上市規格。在不同的水溫下禾蟲的進食量很不同,20℃以下基本上不吃料因此可以少投或不投。收完蟲后留在泥里的禾蟲數非常少,而且天氣漸冷,可以一直等到第二年的開春再投料。工人還會親自檢查每個池的禾蟲有多少并據此投放不同量的餌料,現在基地每天約投放2噸餌料。
按計劃收蟲 到了生殖汛期,工人將所有泥池的水排干,根據市場需要有計劃地捕撈出售。假如要收500斤蟲,預計每個池出20斤蟲,那么就放水進入25個池,浸泡一兩天等待成熟禾蟲冒出水面,再將水抽出,并用細密的漁網套在排水管口收集禾蟲。采用這種捕蟲方式一條都不會漏掉,而且節省了大量人力。看到這里,讀者不禁會問將水抽干禾蟲不會死掉嗎?原來只要在濕潤的泥里面,禾蟲就不會干死。如果時間太久泥土已經有點干涸,可以放少量的水進去,等泥土濕潤后馬上將水抽出。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