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廣東飼料》2015年第6期
文︱北京九州大地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陳云峰
飼料生產管理涉及內容較多,一般有訂單管理、現場管理、設備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人員管理、庫房管理等。其實,生產管理歸根結底是對工廠安全、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制造成本四項核心內容的管理。其中生產效率的提高是生產管理人員最重視的項目,因為提高生產效率,不僅會體現在生產費用的降低,還可縮短產品交貨時間,提升客戶對公司的滿意度。
對于飼料工廠來說,生產效率的定義指單位時間里實際完成的生產量。美國飼料工廠能達到的指標是:2噸/時/人。如果按每人每天工作8小時,每月工作22天計算,美國飼料廠生產人員人均生產量為352噸/月。國內能達到這樣的月人均生產量的飼料工廠,并不多見。主要原因是國外與國內飼料生產設備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不一樣,還有使用原料的種類數量以及產品的品種數量不一樣。國內的大多數飼料工廠對于生產效率里面所指的“單位時間”習慣用“班”“天”或“月”來表述。
據我所知,國內以生產豬飼料為主,配備1噸/批混合機一臺、420制粒機一臺,做得比較好的飼料工廠,總產量能達到12000噸/月,顆粒料產量占50%,月總產量是設計產能的2.4倍。以生產淡水魚料為主,配備 1噸/批混合機一臺,420和350制粒機各一臺,做得比較好的飼料工廠,總產量能達到6000噸/月,產品全部為顆粒和破碎飼料。以生產反芻飼料為主,配備 0.5噸/批混合機一臺,350制粒機一臺,做得比較好的飼料工廠,總產量能達到2800噸/月,顆粒料產量占75%。
飼料工廠要快速達到一個比較高的生產效率,從哪幾方面著手取得比較好效果呢?根據本人的調查和總結,得出以下幾條經驗:
一、科學制定、實施生產計劃
一般的生產管理人員,尤其是公司銷售量比較小,生產量達不到設計產能的飼料工廠生產管理人員,在他們腦海里面一般有一個這樣的概念“生產量越小,生產效率越低”。從總體上來說,這句話是沒什么問題的,但也不是那么絕對。長期從事生產管理的人員肯定都有這樣的一個感受,就是在每年春節需要放假的那個月份,生產量一般是一年中最少的,但大家關注到的是,這個月的生產效率卻會高于全年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在這個月份,在市場、客戶及營銷公司的配合下,生產部能夠合理安排好每日的生產計劃,做到連續生產、集中生產。
由此看來,科學的制定、實施生產計劃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首要條件。通過科學的制定、實施生產計劃,把銷售訂單與工廠條件(人、機、料、法、環)做最佳配合,使飼料生產達到最高效率、最低成本、最優品質。
科學的制定、實施生產計劃有以下6個步驟:1、明確客戶所需產品的具體交貨時間;2、查看成品、原料及物料庫存;3、制定三日生產計劃;4、按生產計劃組織生產,同時將生產計劃傳遞給營銷、品控、采購部門相關人員;5、特殊情況,相關人員與客戶協調;6、將每月客戶提貨時,未提前三天報需求計劃和未按需求計劃的品種和數量提貨情況統計,反饋給總經理。
標準的三日生產計劃包括:
1、有制表日期和編制人、審核人;
2、有明確的交貨時間;
3、有產品代號、規格、生產量及生產順序;
4、特殊情況有備注;
5、能方便、快捷傳遞。
二、解決生產效率瓶頸
一個木桶盛水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這一規律稱之為“木桶定律”。如果將木桶定律用來表述一條生產線的生產效率高低的影響因素,也就是說整個一條生產線的生產效率的高低,并不取決于生產效率最快的工段或設備,而恰恰取決于生產效率最慢的工段或設備。
我們來分析生產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效率瓶頸及產生原因:
1.原料接收。產生原因:人手不足、人員不熟練、料倉太小、貨位太遠、叉車忙碌等;
2.粉碎。產生原因:粉碎機配備太小、待粉碎倉少、原料難粉碎、粉碎機系統未在最佳狀態等;
3.配料。產生原因:原料品種太多、絞龍轉速太慢、參數(量、時間)設置不合理、秤穩定性差等;
4.配小料、投小料。產生原因:小料品種多、人員不熟練、安排不合理等;
5.混合。產生原因:混合時間設置不合理、液體添加量太大或太慢等;
6.制粒。產生原因:制粒機產能小、制粒系統未在最佳狀態、配方不好制、蒸汽量不夠等;
7.包裝。產生原因:人員不熟練、品種太多、叉車忙碌等;
要解決生產效率瓶頸,主要從四方面著手:1.通過工藝改進、設備革新等技術措施,簡化工作流程;2.提高員工技能,保持團隊穩定,使生產人員能熟練操作;3.設備更新,盡量使用自動化、機械化程度高生產設備;4.合理配備生產人員數量;
三、減少無效工作時間
一條生產線的每個工作日的無效工作時間是多少,可以采用山積表進行快速診斷。山積表是表現一條生產線各作業人員的作業時間、作業內容等信息的一種柱狀分析圖表。通過編制山積表,生產管理人員可以清楚了解該生產線(作業工段)的有效工作時間和無效工作時間,并針對實施作業改善,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無效工作時間,來達到提升生產效率的目的。無效工作時間包括:生產前準備、設備故障、更換品種、吃飯休息、停工待料等。
我們把飼料生產三個主要崗位(中控、制粒、包裝)的工作時間分別編制山積表進行分析,算算各崗位每天工作有多少時間是無效時間,是什么原因,怎樣改善?這樣可以全面分析,針對解決。實施改善一段時間后,生產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傳統提高效率辦法是提高有效工作時間內的人、機效率,精益生產思維強調減少生產過程中無效的工作時間。
減少無效工作時間具體操作流程:1.制定操作標準;2.作業每日記錄;3.定期數據統計;4.組織分析原因;5.提出改進措施;
四、建立有效激勵機制
衡量生產管理者水平的唯一標準是:能否通過有效的管理,讓生產部里每一個人需求或目標與生產部目標合二為一。生產部需要提高生產效率,生產管理者須建立起能夠調動生產部每一個人積極參與的激勵機制。把生產效率的提高與員工的需要聯系到一起,通過計件、評比、獎勵等物質和精神上的激勵辦法(對于一線生產員工,更加要注重物質上的激勵),來滿足員工對于物質、尊重、實現自身價值的需求,同時達到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飼料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