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7月28日下午,在坦洲鎮群聯村的寶潤水產養殖場一魚塘,該村養殖大戶黃觀榮一網撒下去便撈起幾條個頭有七八兩重的巴魚,看到巴魚長勢良好,黃觀榮喜不自禁。
黃觀榮是坦洲鎮知名的水產養殖大戶,有10多年的巴魚養殖經驗,目前他的寶潤水產養殖場有25個魚塘共209畝,其中養殖的巴魚占70%以上,塘中混養羅氏蝦和南美白對蝦,他的養殖場每年可以出產巴魚達100多噸,主要銷往江蘇、上海、山東等華東城市,是中山市最大的巴魚養殖戶。
巴魚是一種肉質細嫩、刺少、味美而且生命力強的淡水經濟類名優養殖品種,起初在江蘇、山東等地農村養殖。但由于當地年平均氣溫偏低,制約了巴魚的成長速度,增加了巴魚的養殖成本。大約在2000年,有江蘇當地的養殖戶把巴魚苗引進到珠三角地區養殖,黃觀榮是中山首批養殖巴魚的農戶之一。他經過市場調研發現,巴魚在華東當地市場很受消費者喜歡,當地酒樓的巴魚售價達到160元/公斤,但在中山養殖的成本比華東地區低。經過十年的摸索,黃觀榮不僅掌握了一整套巴魚養殖技術,還把自己的養殖場發展成中山規模最大的巴魚養殖場,他本人還擔任坦洲鎮永聯水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坦洲鎮農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山市于2002年間開始大量引進養殖巴魚,到2014年,全市養殖巴魚面積近3000畝,其中坦洲鎮達到2000多畝。隨著巴魚養殖在中山初具規模,為規范巴魚養殖技術、產品質量,提高我市巴魚養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創建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核準的巴魚出口養殖基地打基礎。我市農業部門認為,中山很有必要盡快制訂、規范和普及馬球魚養殖技術地方標準。
目前,中山市地方農業標準《巴魚養成技術規范》送審稿,已經通過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并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備案,將很快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