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湛江出現局部海域水質惡化,蝦塘發病面積上升,甚至出現蝦塘絕收現象。
《羊城晚報》2日的報道稱,湛江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產蝦基地。然而,由于養殖密度過高,污水直接排入海,造成局部水質惡化,當地的生態環保和養蝦業已亮起“紅燈”,部分蝦塘被迫丟荒。
全國5只蝦當中有2只產自湛江。據了解,湛江全市有對蝦育苗場300多家,對蝦飼料廠10多家,對蝦加工廠30多家。2003年,湛江蝦塘面積已發展到30萬畝,新開發蝦塘5000多畝。對蝦養殖業成為沿海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由于對蝦養殖發展過快,高位池養蝦過于集中,放養密度過高,加上養殖污水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入大海,目前,湛江已出現局部海域水質惡化,蝦塘發病面積上升,甚至出現蝦塘絕收現象。
徐聞縣和安鎮松樹港養蝦面積達4000多畝,處處是連片的蝦塘。當地群眾告訴記者,這里的蝦塘有的已有17年的歷史,老化問題比較嚴重。由于長期連續養蝦,過量的飼料、排泄物以及各種分解物質污染了蝦塘的土壤,塘底形成了一層厚厚的淤泥。這些淤泥產生大量有害氣體、滋生病菌,導致蝦苗發病,成活率大大下降,許多蝦農出現虧本,有的只好將蝦塘丟荒。
據了解,徐聞全縣蝦塘丟荒面積超過1萬畝。同樣在吳川、雷州等都出現類似的情況。
近年來,湛江市環保局接到有關養蝦業排污污染投訴個案呈逐年上升之勢。該局有關負責人說:“排污污染投訴不斷增加,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蝦場科學養殖水平跟不上。有關資料統計,目前蝦飼料的實際利用率大概只有15%,大量的蛋白質、氮和磷未經科學處理就被直接排棄到水環境中,引起海水的富營養化,加重了海區污染。”
在國家“863”計劃海水養殖種子基地從事科研工作的陳勇貴博士說:“前年剛到東海島時,附近海岸沙灘銀白如雪,兩年后,白沙逐漸變成黑沙了。這種因養殖而毀生態的惡性現象應及早引起高度關注。”
湛江海洋大學副教授黃翔高說:“由于養殖區多為海灣、河口等淺海水域,水體交換速度慢,長期密集養殖造成海區積累大量營養物質,一旦受季風、氣候等影響,出現合適水溫、鹽度條件,便會引發赤潮。”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